《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23,7-1-2,离娄章句上1-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23,7-1-2,离娄章句上1-2》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庚辰日,正月廿六,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一.什么是仁心仁闻?

1.仁心,是恻隐之心,延伸而言是爱人之心。

好象齐宣王见到将要被拉去做衅钟的牛,感受到牛的哀伤痛苦,不忍心,于是命令放了这头牛,改用一头羊。这就是由感而发的仁心,仁心的起点是恻隐同情之心。

为什么不用另一头牛,却要改为一头羊呢?

事实上,因为这样的改动,导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仪式本身的疑问,手下问仪式要不要继续搞?齐宣王说,这是大事,当然继续。手下又问,仪式要不要取消衅钟的环节?齐宣王说,这是大事,当然不能取消。第二个问题是,听说了此事,老百姓纷纷讥笑齐宣王小气,用羊替换牛作为衅钟的牺牲。

如果换作另一头牛,就可以避免上述两个问题,为什么却换作一头羊呢?

用现代的话讲,这涉及到语言哲学的讨论。牛和羊,是两个不同的命名,虽然释放的是一头具体的牛,但作为替换物,齐宣王如果继续用"另一头牛",则,仅仅是"牛"的存在,仍然唤醒着他的同理之哀情。所以,必然换为不是牛的其他命名的替换物。

此时的齐宣王,心中充满着人性中柔软的慈爱的光芒,孟子说,恻隐同情之心是仁之端,由同情心扩充推广出去,这就是仁爱。

2.仁闻。

闻,读去声。仁闻,就是有爱人仁物的名声,比如说某人获有"爱心大使"的形象和声誉就叫做仁闻。

二.什么是先王之道呢?

先王之道,是学习四书时经常遇到的词。这里说的"先王",不是具体的哪个人或哪几个人,而是泛指,是对以往历史中产生的所有圣君贤相的统称。

三.杨伯峻先生的译。

孟子接着上文说道,现在有些诸侯,虽有仁爱的心肠和仁爱的声誉,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他的政治也不能成为后代的模范的,就是因为不去实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缘故。

四.柔软的心和坚硬的法。

孟子的话,虽然使用的是褒奖的词,道出的却是严厉的批评。

为什么要批评君主的爱心和美好的声誉呢?难道这些不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吗?孟子不是对着梁惠王、齐宣王一个劲儿地说"没事没事"过的吗?

只有一个原因,只有一个理由:因为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高领导人。

历史上的这位齐宣王,以羊换牛,可以说有仁心;历史上南朝的梁武帝,贵为皇帝,一辈子吃素,宗庙祭祀用麦子作为祭品,签发死刑的时候必然为之涕泣,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的心是慈祥仁爱的,这可以称得上有仁闻了,但是,齐宣王时代,齐国的政治没搞好;梁武帝后期,江南大乱。

这算个什么仁心仁闻呢!止步于仁心仁闻,可以说就不是个东西!你的职责不是仁心仁闻就好了的。所以,作为领导人,就要留心学习以往所有圣君贤相的方法和法度。

十几年前,刚刚当一个小官时,我的上级领导送我四句话,至今记忆犹新:

以身作则,严格管理;

振作精神,有所作为。

我没做到,可是,时至今日,每每以此对照以此鞭策,虽未能行,不敢当作没听到过。

五.告子的守闭和曾子的守往。

本文中,孟子主张仁的作为,联系前面孟子对告子的"不动心"与"浩然之气"的论述,结合我自己思想通关的当下体认,感受尤其真切,触动尤其的猛烈,拷问尤其的没有回旋余地。

告子的不动心是收拢了心,把门关上,高悬免战牌,孟子批评这种守气,这是为了守气而闭气,所以应该叫做守闭。

曾子的不动心是辨析义与不义,不义的事,既使是好欺负的贫贱无力之人,也应当害怕地退缩;有义的事,既使是千万人的利益集团,也无所畏惧地前往。孟子赞同这样的守气。这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生机活泼的,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样的守气,应该叫做守往。

今天早课时,对照着这节的内容反省,知道了我的弊端如告子,也知道了我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想起师父教我要注意生机二字,彻底服气!

守气,最高只能到仁心仁闻;

生机,就是做人层面的仁政;

努力通达的法度是做事层面的"先王之法"。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