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频繁换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不想去探讨好坏,只想说说我去适应每份工作的感受。
先总结,这是个从不断输入,然后逐步归纳,再演绎输出的过程。

如果一份工作你刚开始不觉得有挑战,那你大概跳了个假槽。哈哈开个玩笑,至少在我当前的人生阶段,我认为没有挑战的工作,不利于进步。
作为社招的员工,每个公司都希望你是来了就能干活的。即使是培训体系再完备的大公司,也没有多少的时间让你去和校招员工一样慢慢适应。拿我们这个岗位来说,上午入职,下午就去见客户,这才是常态。
当你加入一家新的公司,尤其是一个大平台时,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信息量太大!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面临的沟通也太多,常常觉得一个大脑根本不够用。那么在“输入”的环节,你不用担心数据量不够,而要升级一下技能,变成“有选择地输入”。
一定要给信息设定优先级,福尔摩斯向来只去记忆有用的事情,那我们也要这样,不然大脑会“信息过载”,容易系统直接崩溃了。但这个技能是需要时间来刻意练习的,所以现实常常是,所有信息来者不拒,重要的用工具记录下来,不重要的就让它自动被大脑遗忘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输入,这个时间可长可短。最近这份工作,完全输入的过程我花了两个月。那么需要对繁杂的信息做梳理归纳了,我的习惯是,提前建立好数据库框架,再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我每份工作电脑的文件夹,都是有条理的归类的,收到的资料,都先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归档。
然后就是往后去看一步,去发现归类,抓住核心点(当然这件事刚入职的时候就应该明确),从细分的维度切入,生成一个个属于自己的“知识节点”。
何为知识节点?这是我自己杜撰的定义,其实就是把工作拆解,提炼出一个个的小结论,慢慢去完善自己的工作知识&技能图谱,有些可能是你已经有的沉淀,有些需要你慢慢去补充。这就是工作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

最后,体现你工作价值的大招要放出来了。
基于自己的一个个“知识节点”,开始织网,把相关的节点联合起来,再添加一些支撑,你会拥有自己的作品,有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方法论”。
方法论可就厉害了。如果你能够解决问题,那也许你是个很好的执行者。如果你能抽象出方法论,那么你的价值就是可复制的,是对团队有利的。甚至更高的层面,你可能对行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甚至用你的理论去影响行业。
为什么科学家对人类的进步有重要价值?因为他们,在抽象这个世界。

我觉得特别有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早看到朋友圈里的一句话,觉得很受启发:什么是奋斗?就是哪怕每天都很难,但还是一天比一天好。 我不知道自己这算...
    tanfeng0103阅读 448评论 4 2
  • 今天竟然是白露节气,松鼠君一定要告诉你此时天气真的转凉了除了增添衣服别在耍单儿,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可以开始吃各种火...
    植物迷的松鼠君阅读 721评论 0 3
  • 1.其实丸子给我说这个事时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听到以后就有很多想法出现在脑壳里:小偷?没教养?老师怎么看?怎么会做...
    庞庞_f3a2阅读 307评论 0 0
  • 随性之书无章法,偶拾之作有珍存
    有无居主人阅读 199评论 0 0
  • 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我知道我喜欢钱。钱能让我更有底气,能让我随时随地的出去旅游,能让我照顾好我身边的人。秋叶大叔...
    枯木生花小哥阅读 10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