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第三:尽善尽美(5)

注: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一节主要讲好的礼是什么样子的。要尽善尽美等。

3.20

【原文】

子曰:“关睢(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哀愁却不悲伤。”

【解读】

接下来的几章,可能是孔子想要描述好的礼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比如这里就说了一个,快乐却不显的荒淫,悲哀却不会伤身。

3.21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坛周围种什么树。宰我回答说:“夏朝种松树,商朝种柏树,周朝种栗子树。”宰我又说:“种栗子的意思,是想让老百姓有所畏惧。”这话被孔子知道了,说:“成功的事无须建议,做完的事不用劝阻,过去的事何必过分追究它呢。”

【解读】

孔子说这三点也是礼数,不去随意的评价别人,不去说没意义的话,不去翻旧账。

3.22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真是小器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享有相当于国家商税收入三成的食邑,行政管理方面又不能精简机构,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出于外交礼仪需要,在同别国国君会见时有反坫坛,管仲也有反坫坛。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解读】

通过反面形象来看什么样的是礼。

3.23

【原文】

子语(yù)鲁大(tài)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从(zòng)之,纯如也,缴(jiǎo)如也,绎如也,以成。”

【译文】

孔子与鲁国的大师探讨音乐方面的看法,他说:“音乐的道理是大概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轻微悠扬,渐渐释放情绪,纯正激昂,节奏明快,一浪接一浪,直到结束时,依然余音缭绕。”

【解读】

孔子借以音乐的节奏来描述怎么样是礼比较好的状态,也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24

【原文】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ò)。”

【译文】

仪地的长官要求见孔子,他说:“凡是有学问的人到我这里,还没有谁是我见不到的。”随从引他去见孔子。出来后,他对大家说:“你们这些年轻人,何须担心礼乐沦丧呢?天下早已无道了,现在上天就是要以孔先生为榜样,唤醒世人呢!”

【解读】

这里就讲要以孔子为榜样吧。

3.25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说韶乐:“韵律很优美,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很积极、善良。”他说武乐:“韵律很优美,但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就没那么好了。”

【解读】

最好的礼数应该就是尽善尽美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