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班第三封家书

第58期格物班4班大组第4小组家书


时间:2025年5月11日


姓名:赵林燕


地区:山东济宁


主题:《  看见自己  》


正文:

尊敬的博仁老师,亲爱的58期格物班的兄弟姐妹们,大爱付出的志愿者家人们,大家当下好!

格物班的学习接近尾声,我们即将步入新的一个学习阶段。我还是满怀期待的进入下一轮的学习。我们的小组学习热情高涨,家人们平时在群里的互动也很有意思。组长王敏姐就是我们的领路人,她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还有一些优秀的兄弟姐们,他们的功课,就像是一股清流,也像是一道光,照亮着我们的生活,激励着我们前进。

最近的功课有些怠慢了,但是从没有忘记。思来想去,我写的主题是《看见自己》。在电影《我的阿勒泰》里,有一句相关的话是这样说的:爱就是被看见。我想说的是,爱别人前,要学会爱自己,也就是看见自己。这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成长和力量!

如何看见自己,我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作为老师和学生双重的身份,我们改如何处理。博仁老师说,作为一个老师其实给不到学生什么的。因为每一个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的内心都是自足的,所有的智慧、能力都有。做一个真正的老师只能是铺一条路,让每一个学员透过自己的做到,把内在本有的能力和智慧活现出来。我觉得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才踏上了做一个老师的开始。

当然,反过来我们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切实明白,我们不要有任何依赖、托付、侥幸的心理。因为我们内心有一座无限的宝藏,当我们真正踏实地去践行,把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给出去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做到,让内在本有的能力和智慧,由内而外地活现出来。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到。其他的,如果我们还是想从外面抓取的话,那么抓取过来的东西,只是覆在我们心上的灰尘。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所有的这些文字语言并不是真正的道,我们只是透过文字语言这条路、这个路径,去透过自己的做到和践行,最终把内在本有的能力和智慧活现出来。

让我意识到老师不是万能的,但关键是引导启发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遇到事情不逃避。我们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不愿付出,不想承担责任。如果一味地逃避,我们永远也长不大。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人要在实际事务中磨炼,才能有所进步。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终究无法成长。所谓的静,表面上看似收敛,实则可能是一种逃避,所有的困难都是磨练的机会。外面的障碍,是都自己心内不够坚定。如果决心成长自己,内在发生改变,外面一切障的碍自会然破除!

最后,依良知而行,不拘于体面。

阳明先生说,【所疑"拘于体面,格于事势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诚切专一。若能诚切专一,自无此也。】很多人有一个疑虑,就是我也想去按照良知去做,致良知,但是有些事情来了以后,你还得给人家面子,或者是我还得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就会产生很多地纠结,患得患失,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好,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阳明先生给到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就是我们致良知的心不够诚切,我们有私心。如果是我们依良知而行的话,那没有那么难,绝不会说我们还会不知所措。因为良知是非清晰明白,不管我们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个发生,良知都知道这个事情的是非对错,也就是说它会清楚地知道这个事儿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我们坚定地依良知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所谓的这些问题纠结,全是我们良知之心不能够诚切专一所导致的。

诚切专一时,会立场非常坚定,当行则行,当直则止,根本就不会说这个情况下到底怎么做才好,还在那豫不决。反而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按良知去做的时候,结果一定是最好的,这就是良知的妙用。

遇到事情之后,面对如何解决,如何说话,我也时常存在这个问题,要顾及他人的面子,阳明先生为我们指出了问题所在,是因为致良知的心不够诚切,如果能够诚切专一就会立场坚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犹豫不决时,还是按照良知去做!

感恩智慧的阳明先生,感恩引领我们的博仁老师,感恩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家人们,感恩一路陪伴的兄弟姐妹们,我爱你们!


  此致


            敬礼


                            赵林燕敬上

                    2025年5月11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