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岸
牛敏的十行诗《灯盏》以凝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诗意空间,通过“灯盏”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时间、黑暗与光明的哲思,在微观与宏观的视角转换中,传递出平凡事物的永恒力量。
诗的开篇以“透明的耳朵,倾侧卑微的年月”赋予灯盏以生命感知。“透明”暗示其纯粹无蔽的特质,“倾侧”则勾勒出一种谦逊的姿态——它并非高高在上的光芒,而是以低俯的视角“暗暗调整着与夜的角度”,在黑暗中主动寻找共鸣的位置。“寂然聆听黑暗的辽阔与米粒大小的思考”一句尤为精妙:“辽阔”与“米粒”形成空间维度的强烈对比,既写出黑暗的广袤无边,又捕捉到被照亮者细微的思绪,灯盏的存在因此超越了物理照明,成为连接宏大与微小的精神媒介。
第二节“纵使坐在黑暗之上,小小掀开夜的一角”延续了灯盏的主动性。“坐”字赋予其沉稳的姿态,“小小掀开”则暗含克制的力量——它不试图吞噬黑暗,而是以有限的光芒与黑暗达成平衡。此时诗境突然拓展开来:“星斗和鸮鸣与她遥相辉映”,灯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星斗的璀璨、鸮鸣的幽远成为其“同谋”,三者在“各自的位置营造梦境”。这里的“梦境”既是具体的光影交织,更是对美好事物的共同守护,揭示出“微光”的意义在于共鸣而非独耀。
诗的最后转向时间维度:“尽管已被埋进时间的深渊”,灯盏的物理形态或许会被岁月淹没,“却始终与被照亮的人一起熠熠生辉”。“被照亮的人”的名字“布满苍穹,汇入流向黎明的星河”,个体的光芒最终升华为集体的永恒——灯盏不再是具体的器物,而成为精神传承的象征。结尾“她恰似马兰花摇曳,依偎在晚霞的怀里”以柔美意象收束,将坚硬的哲思包裹在诗意的温柔中,余韵悠长。
《灯盏》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以“小”见“大”:用一盏灯的微光,照见黑暗中的陪伴;用一盏灯的存续,照见时间里的永恒。它告诉我们:所有微小而坚定的存在,都能在彼此的映照中,成为指向黎明的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