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面千人,众生皆不同
他们不在我们上下而在我们左右

一、运动原理:越动越多的脑细胞
二、运动功效之改变压力状况
三、运动功效之解决焦虑的根源
四、运功功效之挣脱抑郁的枷锁
五、运动功效之克服成瘾
六、运动功效之调整激素作用
七、运动功效之延缓衰老
八、行动:大脑训练计划
小课程,大原理,内珀维尔高中的案例背后 隐含着生物神经学的原理。研究表明,运动给身体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刺激,而这种刺激为大脑创建了一种环境,这种环境使大脑能够做好准备、愿意并且有能力去学习。


一 运动让大脑成长
神经递质执行信息传递,调节大脑平衡,而另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则负责建立、保养神经细胞回路,构成大脑自身的基本结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简称BDNF。它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是大脑的可塑性的重要推手。而运动会让这种神奇的脑细胞肥料变多。
运动诱发神经新生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神经元的数量是恒定的,只能被消耗,不能新生。但是当科学引入先进的成像仪器后发现,用来监测癌症扩散的染色剂,居然出现在晚期患者的海马体中。这也就是说,神经元像其他身体细胞一样,在分裂生长。而实验证明运动会诱发这种“神经新生”。

二、运动功效之改变压力状况

压力是必须的,没有好坏
压力是个囊括广泛意涵的概念,但究其根本它是指身体平衡状态的一种威胁,一种对适应的要求。在大脑中,任何引起细胞活动的事情都是一种压力方式,哪怕是神经元发送信号,也会在细胞上产生破损和裂缝。压力就是压力,无所谓好坏,问题是它的轻重和持续时间。
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辐射是一种压力,它会损伤细胞,但低剂量的压力,在大脑中反而起到了疫苗的作用:在有限的程度下,压力触发了大脑的过度补偿机制,从而使它们自身做好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这种现象被神经学家称为:压力接种。当然,高水平的辐射会直接杀死细胞,导致癌症。
压力结果的差异,既有剂量的因素,也有不同个体应对方式的因素。你选择处理压力的方式,不仅能改变你的感觉,还能改变你的大脑。如果你只是被动反应,或者完全走投无路,压力就会变成巨大的危害。在压力中待久了,压力很可能变成慢性压力,紧张情绪成为生理压力,应激反应引发连锁反应。

重度压力会激活杏仁体,引发“打或者逃”的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中,杏仁体为眼前的需求立刻行动,集合一切资源来调动身体和大脑。肾上腺素突然在体内聚集,使心跳和血压增加,肺部支气管扩张,以便向肌肉输送更多氧气。肾上腺素与肌肉纺锤体结合,增加肌肉的静息张力,让肌肉做好爆发运动的准备。
因此,在特定的情景下,压力能促使人迅速专注起来。一些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甚至会给人压力上瘾的印象,他们必须受到压力才能集中注意力,当一切都很好时,他们甚至会挑起事端,在潜意识中创造压力。因此, 应激反应之后,杏仁核提供恐惧或激动的情感内容,海马体提供时间、地点、事件和方式的背景,把发生的事情铭刻成记忆,为将来做参考。把压力处境刻录成记忆,显然是一种具有进化优势的适应性行为。问题是,过大的压力会蚕食刻录系统本身。

你如何才能判定自己的压力值是否过度呢?或许可以低头看一看自己的肚子。
在应激反应中,皮质醇会发送信号示意肝脏向血液提供更多的葡萄糖,同时关闭某些路口,让葡萄糖只运送到与“打或者逃”有关的区域。如果这个过程持续不断,那么皮质醇的这种指示会以腹部脂肪的形式,蓄积在身体中。在慢性压力下,身体本能蓄积的过剩能量最终形成啤酒肚。那不仅影响体型,更会危害健康。

如何才能越压越勇,越健康
轻微的压力可以激活神经元内在的修复和恢复机制。可以说,没有压力我们就不会拥有出色的适应和生长能力。运动的压力可预知、可控制,而且还是你可以自主的。你随时可以在生活中引入运动,以激活神经元过度补偿,变得更加强壮双向解决问题的运动
抗抑郁药大都通过自下而上的一系列活动来发挥作用,首先作用于脑干,然后波及边缘系统并一直传到前额叶皮层。所以,服用抗抑郁药后,我们先感到体力充沛,然后才会感觉忧伤减少。运动的魅力在于,它同时从两个方向出发解决抑郁症的问题。一方面它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行动,激发脑干,释放精力和激情。另一方面,它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内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受到愉悦感。而且,与抗抑郁药物不同,运动全面调节整个大脑的化学物质来恢复正常的信号传递。
人人都有所钟爱,但我们通常只对迷恋酒精、尼古丁、毒品、赌博、游戏之类的人才使用成瘾的说法,这是因为“喜欢”和“想要”有着根本的区别。“喜欢”指的是一种实际的快乐体验,而“想要”则是为了满足而愿意做某件事。多巴胺参与的是“想要”,而不是“喜欢”。
成瘾性行为之所以难以戒除,因为它和焦虑一样,一旦发生就可能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
用运动戒瘾
运动的效果就在于,有规律的运动能让大脑忙碌起来,并重新指示基底核连接到另一个反射替代行为,逐渐建立新的绕开成瘾模式的神经通路。

他在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在起点附近就被塑料袋缠住了双脚,膝盖着地摔倒
骨折竟然不知道疼痛,这种神奇的情况,要归结于内啡肽的作用。神经学家近来发现,大脑中存在一个止痛分子机制。在剧烈运动期间,大脑中直接产生的内啡肽,能够减轻身体疼痛,同时在心理上产生欣快感。
运动不仅能引起内啡肽风暴,还能调节所有抗抑郁药物锚定的神经递质,促进多巴胺的分泌。针对抑郁,除了生理上的连接与愉悦,运动还能带来自我效能感,那种自力更生的感觉能彻底改变抑郁无助的心态。
同时,运动不仅能让你建立神经连接,还能让你建立人际联系。从某些方面说,运动对抑郁的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还要重要。

每月几天的暴躁

运动对女性尤为重要。和男性的稳定不同,女性的激素水平始终有规律地波动着。运动能够缓解激素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同时,它又能加强激素带来的积极影响。你可以凭借运动,把激素从爆破手变成助手。
在经前期的激素波动中,神经递质水平可能出现异常,情绪回路兴奋度失常,由此导致心神不定、焦虑、挑衅。而运动能增加血液中色氨酸的浓度,由此提高大脑内血清素的浓度,平衡各种变量,缓解连锁效应。在女性的另一个激素剧变的更年期,运动也有不容忽视的效果。
运动的基本参数

作者按照强度把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最大心率55%~65%的低强度运动、最大心率65%~75%的中等强度运动以及最大心率的75%~90%高强度运动。计算自己最大心率的通用公式是用220减去你的年龄。只要一个心率监测器,你就能随时监测自己运动的强度。
至于运动量的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建议是,每周至少5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作者的建议则是,每周6天进行45分至1小时的有氧运动,其中4天中等强度运动,2天高强度运动。最好和同伴一起。不要担心没精力,没精力恰恰是因为缺乏运动。
循序渐进的运动配 如果你从未运动过,那最好从行走开始。每天以最大心率55%~65%的强度步行1小时,如果还有力气聊天,就可以提升到中等强度的运动。

相互之间是互补的。瑜伽、舞蹈、太极拳、网球,这些活动的训练能让大脑的全部神经细胞参与其中。最初,你会有点尴尬和手足无措,但当连接小脑、基底核和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回路活跃起来后,你的动作会越来越精准。随着不断地重复与练习,神经回路的效率不断提升,反过来促进动作的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