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推荐阅读的《匠人精神》是秋山利辉著作,对于我们每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借鉴意义。
他说:一流的人才必先练就一流的心性。先德行,后技能。己成,则物成。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凝结自己的心性,比练就一身基本素养更重要。“己成则物成”,教师成功了,教育才会有发展。
《匠人精神》书中提出了“匠人须知30条”。
“匠人须知30条”浓缩了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都是做人之本,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是一脉相承的。每一条须知的前半句都是“进入作业场所前”,这句话是一个提醒,提醒我们把工作视为一件“神圣之事”。
我最感兴趣还是这一条: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
“明白自身立场”就是要在工作中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扮演什么角色就唱什么戏。在工程中,师父的立场,如同战场上的将军,发号施令,统筹全局。而工匠的立场就是迅速、正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那么教育中,各个“场”中,都有管理者和执行者,管理者的立场很重要。
例如学校层面,校长要“明白自己的立场”,学校的文化理念,校长的管理思路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
班级层面,我们的班主任要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体系,一个只注重分数的班主任,注定不是一个为了学生终生成长的好老师。
学科层面,我们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地规定了学科的性质和需要落实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果我们抛之一边,依然把知识的记忆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的学科教育无法达成教育目标。
从教研层面,我们的学科教研员是引领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人,如果我们的理念落后、方法单纯,我们的学科教学一定是落后的。
不论处于哪个层面,我们都要思考自己的立场。只有不断地思考自己所处的立场,才能够理解所管理属下的意愿,进而明白自己该怎么做,然后付诸行动。
《论语》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是,孔子要到卫国为政,子路问他最先做什么。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觉得没这个必要。孔子表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政令就很难施行。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立场,明白自己的职责。
在任何一个层面,在接手一项工作时,我们首先要思考这么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把团队带到哪里?
这么千百年来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思考,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或者不会成为一个行业的翘楚,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匠人”。
书中提出要想成为一流工匠,必须经历“守、破、离”三个阶段。
一是“守”,就是跟随师父学习,模仿作为工匠所具备的一切要素,忠实、全力地吸收师父所传授的知识。我们要建立一种教学范式,首先要“临摹吧”。先下水游泳,才知道水深水浅,这就是守,是破的基础。建模的初始阶段,要认真地模仿,带着思考模仿。
二是“破”,先立后破,就是在全部吸收师父传授的知识,形成了坚实的基础后,在既定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进入了“建模”阶段,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基于文化、基于教师,在自己的土地上,栽种下的外来或本地的植物,最终成为适合自己水土的成果。
三是“离”,指的是从师父那里脱离出来,开创自己新境界的阶段。这就是自我发展的新境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着自己理念和文化体系的模式,此时算是“出模”(出徒)了,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教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