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看到很多次都没有引起我的特别关注,想着是那些处理男女关系的“工具书”,而工具书总给我一种“目的性”~没意思……
看偏见往往来自自己过往的经历和认知并不是因为事物本身。
幸运的是一位爱分享的朋友摘录了文章的内容发到群里吸引了我的注意。
实际上,归属需要最有力的证据是:针对亲密关系的生理益处所进行的研究。一般而言,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Koball etal.,2010)。握住爱人的手就能减弱人们面对威胁情境时的脑反应(Coan etal.,2006),只要看看爱侣的照片,疼痛就好像不再那么强烈(Master etal.,2009)。有人接纳和支持我们时,甚至伤口都能更快地愈合(Gouin etal.,2010)。相形之下,缺乏亲密关系可能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Cohen,2004)。当大学生孤独无伴时,免疫反应会变弱,更易患上感冒或流感(Pressman et al.,2005)。纵览人的一生,那些朋友和爱人都很少的人,比有充满关爱的亲密伴侣的人死亡率高得多;一项历经9年的大规模纵向研究发现,缺乏亲密关系的人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3倍(Berkman & Glass,2000)。失去已有的伴侣关系也对人有害:老年人在丧偶的最初几个月内与婚姻持续的老年人相比更可能死亡(Elwert & Christakis,2008)。
亲密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Kim & McKenry,2002)(参见图1.2)。久而久之,那些能与关心自己的人愉快相处的人与缺乏这种社会联系的人相比,前者对他们的生活更为满意(Nezlek et al.,2002)。在全世界,那些结婚并维持婚姻的人一般比缺乏亲密关系的人更加幸福(Diener et al.,2000)。当然,快乐满意的伴侣关系与不快乐的伴侣关系相比,前者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即使伴侣关系并不幸福,大多数有伴侣的人仍觉得自己比完全的孤家寡人要充实得多(Dush & Amato,2005)。一些问题如抑郁、酗酒、饮食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症也更可能侵扰那些缺乏社会交往的人(Segrin,1998)。乍看起来(第2章详述),这些研究结果并不必然表示肤浅、虚浮的人际关系就会引起这些心理问题,毕竟易患精神分裂症的个体也许从一开始就很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尽管如此,亲密关系的缺乏看来不仅会引起这些问题,也会使之更加严重(Eberhart & Hammen,2006)。总的说来,我们的幸福感看来取决于归属需要的满足程度。
30岁以后开始关注关系,需求这一类的话题,也在不同的书籍中找到了自己不曾发现的问题,得到了百思不得解的答案。
如果说之前的书让我认识自己的问题,这本书给更好的自己指明了一个方向。
什么是爱?
我们通常把自己的需求和爱混淆,无条件的爱和需求是两回事。
遇到一个人,是想去爱,还是想索求,想清楚就没有烦恼。
这书真的好,像是一本“经书”,只是读着,就能获得某种能量,平静,包容……
书还没读完,分享了几段,朋友圈有不少共鸣,朋友开玩笑说多亏了这本书,疫情期间没离婚,你看“工具书”还是有用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