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虚村记》是贾平凹的经典散文。描写了作家租住的一个类似于城中村的地方,作者称这个地方为“城外之郭”。
这篇散文文字清灵,久读不厌,在作家叙述自己的家乡时自然而然就勾起了读者对自己家乡的回忆以及想象,是写故乡题材的散文中难得一见的清新深刻之作。
阅读这篇散文,我学习到以下写作知识。
01.散文的开篇技巧——表达偏爱
这篇散文开篇以对比的形式在不经意间表明作者心智,进而引出后文中的“城中之郭”,这种写法不仅传递出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也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郭难求”,体会到作者对这“城中之郭”的特别钟爱。
每个人都有居所或者故乡,每个人也天生就偏爱自己的故土,如果让我们自己来表达对故土的偏爱,我们可以借鉴贾平凹的对比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除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于故乡的偏爱呢?如果是一个别的我们偏爱的物品,我们如何向别人传达这种偏好。
02.在层层堆叠中深化——排比在散文中的应用
这篇散文,无论开篇还是景物描写、情景描绘都大量使用排比,层层叠叠的堆叠递进,把场景逐渐细化。
例如第四段,作者写道:常有友人来家吃茶,一来就要住下,一住下就要发一通讨论,或者说这里是一首古老的民歌,或者说这里是一口出了鲜水的枯井,或者说这里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质朴、浑拙、典雅。朋友们对于“城中之郭”的喜欢自己好奇跃然纸上。
再比如写我和村庄逐渐相融:
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正是这种层层递进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作者从租住变成了村中的一份子,作者寻觅难得的情景与拙朴就在这城中之郭。
递进排比是散文写作常会使用的,我们可以思考如何使用排比,把一个大的对象拆分成细小的末节,一点点节制的呈现。
03.在短句中形成韵律美——散文写作的长短句。
对贾平凹的文字会有一种节奏感,《静虚村记》也不例外,我仔细观察,是因为这篇散文大量使用短句,阅读起来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节奏感。例如作品说“城外之郭”鸡犬相闻时是这样写的: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这些长短不一的短句在达意的同时就产生了美感,产生了韵律。
04.在由远及近中写景——景物描写中的远和近
《静虚村记》写景之处非常多,第五段写: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在城里,高楼大厦看得多了,也便腻了,陡然到了这里,便活泼泼地觉得新鲜。先是那树,差不多没了独立形象,枝叶交错,像一层浓重的绿云,被无数的树桩撑着。走近去,绿里才见村子,又尽被一道土墙围了,土有立身,并不苦瓦,却完好无缺,生了一层厚厚的绿苔,像是庄稼人剃头以后新生的青发。先总写规模,让读者在内心形成总体印象,在一层层由远而近,最后到深处期中的人,仿佛素描一样将一个“城中之郭”立体可感可触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作中常常会遇到写景,这种从总体入手,由远及近的素描式写景描写是非常符合人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过程的,更容易被人接纳。
写作贵在写,读《静虚村记》后练笔参考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