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苏·乌扎拉》与黑泽明

       我在读到野上照代著的《等云到: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的中文版序言时,看到这位跟随黑泽明近半个世纪的电影人在文中不无遗憾地写到:

      中国CCTV的摄制组为制作介绍日本电影的节目来到日本,我就黑泽电影回答了他们的提问。那位采访者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关于1975年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却只字未提。

       确实,在国内,主流的声音在讲述黑泽明时,几乎很少提及《德尔苏·乌扎拉》。一方面,这确实是一部苏联电影,另一方面,在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前,即被国内定性为反华电影而遭到了批判。即使是在十多年前D版DVD火热碟市时,我也难以寻觅到传说中的《德尔苏·乌扎拉》。

     《德尔苏·乌扎拉》是根据俄国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的自传体小说《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德尔苏·乌扎拉》改编,而电影剧本的编写则是黑泽明。我不太清楚当年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以及全苏电影合作公司为什么会去找了黑泽明来编写和导演这部电影,因为那时的黑泽明正处于事业的低潮,距离那次自杀事件仅仅过去约一年的时间。1974年5月,黑泽明在日本《电影旬报》上发表文章说:“拍摄《德尔苏·乌扎拉》是我三十年来的梦想。”因为没有看到原文,不知道黑泽明早年是否看过原著。我猜想,也许黑泽明是对拍摄这种题材而发出的感叹吧?

       读完野上照代女士写的《往日不再——追忆<德尔苏·乌扎拉>》,你会发现,从遥远而闭塞的外景地西伯利亚地区,到恶劣的拍摄环境,再到苏制的低劣电影胶片频频出现废片……整个影片的拍摄过程充满了艰辛,以至于到了拍摄后期的1975年1月,剧组回到莫斯科补拍一些场景时,黑泽明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而影片的一些主创人员不少都有着悲惨或者是悲哀的结局。

      对我来说,这是一部神秘的电影,虽然它在1975年获得了莫斯科电影节金奖,1975年获得了第4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我却一直无法目睹到其真容。

      去年的十二月份,我在某网站下载了高清晰版的《德尔苏·乌扎拉》,并于近日,利用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时间观看完毕。

      我发现,《德尔苏·乌扎拉》是一部叙事过程较为平淡的电影,它主要表现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从1910年一开始,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去寻找德尔苏·乌扎拉的墓地,却因当地的开发而无法如愿,于是他回忆起1902年和1907年两次在乌苏里地区进行地质勘探时与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相识并真诚交往的感人经历。影片还将秀美的自然风光展示在了观众眼中,作为一位中国人看了后,总不免会涌出阵阵酸痛!

      不同于以往概念中沙俄军人“老毛子”的形象,在《德尔苏·乌扎拉》中,阿尔谢尼耶夫带领下的士兵都是十分善良的人物。与之相反,影片中的坏人则是越境的中国土匪,好在参与剿匪的也有一帮中国老百姓。

      德尔苏·乌扎拉是一位赫哲族老猎人,亲人都死于天花,因而他孑然一身,以森林为家,甚至连自己的年龄都不知道了。老人纯朴、善良,敬畏森林,作为一位向导,他也教育勘探队的士兵们敬重身处的大自然。他与阿尔谢尼耶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谢绝了去城市生活的邀请,但最终因眼疾而住进了阿尔谢尼耶夫位于城市里的家。不过,他是属于森林的,离开了森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他执意要回归森林,阿尔谢尼耶夫只好答应,并赠送了一支最新款的猎枪,不料德尔苏·乌扎拉却因这支猎枪而丢掉了生命——离去后不久,土匪抢去了猎枪并杀害了他。

      当年国内批判这部电影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放在现在看,除了满心的酸痛——这一大片本应属于祖国的土地——还应该有什么呢?

2014-01-15 22:44:14


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