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简书的新鲜感在慢慢消褪。这倒不是因为三分钟热度,而是兴奋之余的冷静。
没有厚积就不能薄发,该一如既往的埋下头去读书、学习了,至于写这一块儿,顺其自然,像河满则溢样,需要表达时,自然会有很多东西会从心底淌出,且流溢出来的自然清新流畅。
我还是从《文化苦旅》出发,借助《秋雨书院》这根拐杖,还有烂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文化来丰盈自己,先让自己明媚起来,才有可能光耀到别人。
在简书写了三五篇文章,有一天早上一觉醒来,忽觉自己面目可憎。细一回想,我知道问题的根源了。朱子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我一定是想要竭泽而渔了。忘了要先将渠水盘活,才会活水源源流淌,才会鱼鳖鼋鼍满江河,才会有心灵的鱼米之乡。
记得前几日,早上刚背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背这首词只因为我早听闻过后两句。那是早年潘长江老师和闫淑萍老师合演的小品《过河》里的台词。自那以后,便无端的觉得它好了。
巧的是,早上刚背过,因为年届不惑,遗忘太快,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规律,当天复习是巩固率最高的。所以午休躺在床上,先在心里默背一遍,当背完苏轼的《定风波》后,不由在心里羡慕了一会儿东坡居士的博学和洒脱。
觉得不太过瘾,又打开小程序,听中南大学杨雨老师的网络课程,恰好就讲刘禹锡的《竹枝词》,真的是"人生何处不相逢"。
从此,《竹枝词》里的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不再是闫淑萍老师口中那高亢激昂,戏味十足的台词了,它成了一段见闻:诗人眼前杨柳河畔的浣纱女,和她如水秋波中,遏浪击水,放声高歌的小情郎,一个望穿秋水,含情脉脉,娇羞忐忑在岸上,一个浑然不知,放浪形骸,风流倜傥在江中,那句"道是无晴却有晴",也问出了世间所有怀春少女的欲笺心事却难诉衷肠的欲说还休。
不禁感叹:恋爱真好,春心萌动真好!
又想起不久前,有位我极尊重的老前辈,发过来一段劝慰的话:不妨学学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子的淡定洒脱是我们该学的,可也是我们学不到家的。他的大起大落,大辉煌大灾难,也不是我们这样卑微如蝼蚁,渺小如河沙,轻贱如草芥的人有资格经历的。
若说格局胸怀,自然与苏子相去不止十万八千里,所幸赠言的老先生指条明路,引导我们向丰碑看齐,人可以被杀死,但决不能被打败。就像一个人可以平淡,决不能平庸一样。
也许是受了诗书的熏染、浸润,当灾难真正突然降临时,除了短时的忧惧,更长时间里我们竟也积极淡定,乐观从容,私以为惟如此才不负生命。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有一张结实而细密的知识网在胸中撑开,那时便可如渔父样,尽得"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之趣了。
哈哈,豪气的来一句:本座要闭关修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