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7.30:道不远反求诸己,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篇第30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注释】

“仁”,亲也。指人与人以及人与世间万物的相互亲爱,是一种含义极广、无所不包的儒家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欲”,此处是期愿之意。

【评析】

儒家之仁发端于恻隐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可见,人人皆有仁心,根本无需外求,反求诸己而可得也。故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何远之有?

孟子曰:“仁者爱人”,又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但儒家之仁不仅及于人,也及于世间万物。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儒家这一仁及万物的思想,对后世儒者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有出身于“世敦儒业”之家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作可以为证:

诗一《劝勿猎》: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诗二《观游鱼》: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儒家之仁实际上涵盖了世间万物的三大层面,即家庭层面的“亲”、社会层面的“仁”和世间层面的“爱”。这三大层面相互联系,其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无条件且不求回报的“仁”。正是由于儒家之仁的无远弗届,因而儒家文化才能与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家文化很好地融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习惯看爱情言情小说,但是我却不喜欢看古代言情,我会想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不是会有一天来到我的身旁,带我享受爱情,邀我...
    冬天里的秘密花园阅读 2,726评论 1 1
  • 昨天老爹一见到我就说你大姥爷病的很严重,很重。。。 我有点不相信的样子,不是前段时间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病倒了? ...
    子陌的陌阅读 3,097评论 1 0
  •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 一辈子原来真的很短, 蓦然回首,惊觉岁月忽已晚, 那些不忍放手的, 念念不忘的, 最终都定格...
    疯秀才的白衣染了血阅读 1,52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