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位于组织深层次的精神因素,即群体共享的意义系统,或稳定的、习以为常的假设、共享信念、意义和价值观,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行为的背景。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文化的核心,同样是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构成了师生共享的、独特的“心理软件”。极而言之,每个学校成员都是学校文化的“出口”,“你就是他人的环境”,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基因”。
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学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是基于长期的办学实践,在内部要素作用和外部环境影响下,由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凝炼出广泛认同的,经时间检验正确的,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言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
学校文化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又包含若干要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展示学校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多层次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综合体。这些子系统包含:一是基于学校内部成员养成的文化,包括班级文化、学科文化、师德文化、学术文化、礼仪文化等。二是基于职能部门所形成的文化,包括管理文化、组织文化、群团文化、社团文化、安全文化、环境文化等。三是基于文化本身所形成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等。
概而言之,学校文化是学校及其成员传承和创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或者说,它是学校成员习得的基本信念模式,它形成于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中,因行之有效而成为引导成员们认识、思考和感知学校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合的方法。
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诞生的近现代中国学校,一方面在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也塑造了中国学校的性格特质。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当然要敞开胸襟,面向世界,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校应该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在历史积淀中让学校文化更厚重、更有中国特色。
学校文化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在中国,学校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领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导向和治学治校理念。一方面,学校通过文化增强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提升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感染每位成员,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实际行动,贯穿于学校发展的使命和职能中,实现有效的价值支撑和文化认同,最终培育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校文化。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目标方向一致并且具有正向作用的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学校生态,一种生命质量提升的磁场。(18.9.11《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