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一的总结与建议
起
昨天,朋友圈刷屏的是“1/2的2020过去了”;
今天,朋友圈刷屏的是“不忘初心”的七月来了。
昨天,几位师弟师妹提了不少关于研一计划的问题;
昨天,和师姐、导师聊了好久关于研一之后的事情。
在这告别与迎接的交汇期,
在着六月与七月的交接时,
在这呼啸夹着高兴、不舍、懊悔、计划、展望的时候,
我想,是要总结和梳理一下过去这一年的感受了,
从
2019年7月6日, 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快件签收完毕。
到
2020年6月29日,研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已提交答案。
以图有点回忆、有点收获、有点希冀。
也以对师弟师妹们有些回答、有些启示。
这大概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一种体现吧。
故,后面就夹叙夹议,写到哪算哪了,争取把过去一年完整的呈现出来,至于引起怎样的反应,这就由他人诉说吧。
前
时光倒回一年,2019年7月~9月,重温朋友圈,
现在来看,发现未入学的自己算是做对了几件事——
一是把研究生的日子提前计算了,如上,从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开始琢磨这一身份在这研一说短不长的时光,究竟可以提前做点什么吗?我呢,最后的选择是以“华师马院研究生”身份,整理本科的毕业论文(本科专业是思政),取出精华,压缩精简,了解投稿事情和途径,在这漫长的暑假,向不少期刊投了出去,最后的结果是:开学时刻,迎来了第一篇文章的顺利上岸。
二是看了一点点书,收集了一些马学科的大家们的专访、或者读书目录建议,“懒癌”般地状态读几页读几页的,公众号的读书笔记有更每更(最后还是没有更完,哎)。入学后,发现可以去读新的作品了,不需要再回头补一些任务。但现在,还是觉得读书的任务很重,效率又慢(容我头大ing~一会,太难了)。
三是找了个“压力挺大”的目标。对于马院,对于我们专业,优秀的师兄师姐大概是怎样的呢?论文、干部、活动,学校学院新闻网、中国知网、微信公众号等,在不断了解优秀的过程中,我看到了Z师兄的优秀,知网上三篇论文整齐排列,这我可以努努力啵,争取一下,研一一年,三篇不行,也可以有一篇吧。承这“压力山大”的目标,研一便走到了尾声,三篇的目标基本实现了。借此,向优秀的Z师兄道声谢,您无形的鞭策使我不敢懈怠。
现在来看,发现未入学的自己没有做好的几件事——
一是车照拖着拖着,一直没有搞下来,在这最漫长最放松的假期,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导致以后的假期,多少安排都需要顾着它。
二是没有创造收入来源,这在当时的状态,压根就只想着好好放假、好好看书、好好煮饭,但目前来看,开学伴随着身份的改变,生活费究竟来自于哪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关乎自己成长责任问题。这一方面,实在有点进退两难。现在呢,算是解决了,自己解决自己的生活,感谢党和国家、学校和不少老师。
三是没有形成一种爱好或者技能,这对于作为学生的我们都是很麻烦的事情。释放压力,人际交往、社会爱好;跑步、羽毛球、兵乓球;音乐、多媒体、拍照啥的,会总比不会的强,精总比会的吃香;于自己,减压放松儿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故,目前,跑跑步,顺便争取减减肉。
中
9月1日,以一碗“麻辣烫”开启了在华师的日子。
9月、10月,是在适应中度过吧,其中感受,可以回看往期的推文。
过去的朋友人情,需要安置;生活的衣食住行,需要适应;身边的同学朋友,需要认识;一路上的建筑交通,需要熟悉。学院也会陆续召开新生破冰行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学术规范讲座、学术讲座、新生运动会等。学院也各大机构(团委、学生会、学工办、兼职辅导员)的招任也陆续开始了。正常的课程(我们这一届的课程表在留言处)也上线了。
对哦,最最重要的一点:锻炼好身体、养好身子,开学的“水土不服”或多或少地总会遇到,我就遇上,这是个并不美好的日子(奇奇怪怪的,作为广东人也遇到了“水土不服”,纳闷难受。)
还有一件事:华师每个学期有个“学术讲座卡”,马院学硕研究生“优秀”需要听的讲座场数不少(40场),还是“是个讲座都去听吧”
11月、12月,基本上是正常的“三点一线”生活。偶尔有些“课外活动”、
1月~6月,放假,写期末论文,家里煮饭,睡觉追剧,偶尔更推文。
现在来看,值得回首提取的经验——
一是晓得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干部、学术、社会,怎样的方向决定了研一进入怎样的状态和什么样的组织,一年真的贼快。记得我面试学工助理的时候,D老师提醒建议我慎重考虑,毕竟值班需要占用空课的时间,最后经过考虑,是选择了放弃。如果当时选择了担任,也许亦有不一样的风景。每个“岗位”的风景都是独特的,选择自己值得回忆的是最美的。
二是保持输出、尽早输出。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因为期末每一门课程,考核的方式就是论文(无论你是不是以此为发展追求、作业还是要交的),研一上学期期末考核6篇论文(1门公共政治+5门专业课),惯例是研一下学期开学交。如何完成,就看自己安排了。
三是建立“灵感资源库”。这对于完成论文任务很重要。上课、看书、听讲座,研究生的“常态”(无论做得多少,相信你的同学都是在默默努力)。并,此时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我们总会在哪个时候,“啾”地蹦出个“稀奇古怪”的想法或角度,建议赶紧记下来,一句话,几个字都好,积累起来,这对于期末写期末论文真的很有用。真的,不要想象我们可以在短短的寒假,可以整出五篇方向不一致的论文,方向在哪找起来都是一个很难的事情。
现在来看,需要汲取的惨痛教训
一是开学的适应期太长了,也太矫情了。对于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员以及全新的安排,有过一小段时间的害怕乃至排斥,这样的情绪下带出了不少过失的言语与行为,这是一个不小的教训。向前看很重要,团结友好很重要,这需要自己尽快适应。
二是开学的前期,有着一段“相互极端”的日子,一方面源于对考研成功的得意,便有着日常行为中的失礼、狂言、放纵、丑态百出的样子;一方面源于自身的“高度焦虑”的体质,便有着沉默、低沉、寝食难安的日子。
三是手机的问题,因为上课有走神的时候,图书馆也有走神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有走神的时候,而所有的走神又落到了手机上,这一个很困难的事情。甚至,图书馆三个小时,一会刷一下,一会刷一下,总结下来,手机的时长比真正学习时间还长,这是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愿师弟师妹们可以解决好它。
后
目前就是处于“后”的时期,研一算是基本结束了,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如何评价过去的一年,我对过去的一年,80分吧。
其次,眼前的任务也不少,课题的调研,“三下乡”活动,3篇期末论文,九月份的预开题,如果是学生干部,估计还有活动计划等。还有研二的规划需要做了。
再之,研三的去向需要更加明确了,如果是考博,研二一年能不能挑战成功C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是考公,研二就要买出复习了;如果是考编或教师行业(或者其他工作),如果增加自己的实习教学经验,这又是一个问题的。还有,学校里面本来的生活还得稳稳的。这一切,都是研一后期的问题。(头大ing~)
对哦,还有一个还难的事情,六级啊!九月份的六级。哎~英语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答
一:钱的问题?
答:家里给,这是一个渠道。其次,国家和学校的关心,助学金6000/年,分10月发放;学校学生一般授予二等奖学金,也是6000/年,这两者总数,勉勉强强可以对付好生活;再之,学院和老师的关怀,学院或老师总有那么一两次活动,你是可以贡献力量的,老师也愿意带上你,这多少都会有一些劳务补贴。最后,社会的,“华师”的牌子在课外的兼职(职中的公共课代课老师、“专升本”的老师、高中的代课老师、家教辅导)还是很吃香的,可以解决“钱”的事。所以,看你选择吧,如果月花销5000+,这真是一个问题,如果月花销1500+左右,这可以自我满足了。
二、干部的问题?
答:这是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而我又恰恰没有发言权,很难准确回答。转给了同届担任学生干部的小伙伴,她的回答是:①常规的学生组织有:团委、研究生会、党支部、学工办。②值不值参加,看自己个人的想法与意愿,组织的性质和本科相似,都是为学生服务、锻炼自己、扩展社交的平台;具体事务就是对应了研究生阶段的了,都可以完成的。③学生组织在某种程度也是一种丰富课外生活的方式,运动、恋爱、社交都有你发展的空间。
三、学习的问题?
答: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读书看报论文,是必备“三件套”。马学科的众多大家著作,看吧,尤其是跨专业的师弟师妹们,党史国史和马原理、马著作真的需要补回来。余下,再建议也是套话了。
还有自己辛苦写出来的论文,可以“出去”的尽量出去吧,通过收集期刊的投稿方式,或者关注一些公众号,整理一些会议征稿,都投吧。现在,脸皮不值钱,结果才重要。
四、情感的问题?
答:我也想回答呀,哎,没有故事没有经验,跳过吧。
五、生活的问题?
答:华师伙食是很不错,这个不需要担心。华师宿舍也很好,如果是“西五”(女生宿舍),上下床,空调、独卫,靠近地铁站,周围有一个大食堂,一个美食坊,一条商业街,一个驿站,离学院办公区和上课、学校的田径场也近。如果是“研究生公寓”(男生),上床下桌,空调,独卫,环境不错,有两个食堂,两个超市、靠近体育馆,靠近校医院,就是离上课的地方有一点点远。其他常规方面,等你来体验的。还有,研究生不需要军训的,这是很开心的。
文娱活动呀,有歌唱比赛、跨院联谊、篮球比赛、舞蹈比赛、演讲比赛,简历比赛、羽毛球比赛、招聘模拟等,如果有兴趣,就果断去参加吧,尝试自己未尝试过的美好呗,过程也很重要很美好。
结
正如大学是自己的。研究生也是自己的。以上都只是属于“一切楷好”同学的一年总结。最最最重要是有自己的体验、规划与故事,情况与基础的不一样都会影响着自己的选择。
愿九月美好与你相随。
(如果文章没有涉及的,又想了解的,就请留言吧~)
(写于二〇二〇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