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天秉[1]阳,垂日星;地秉阴,窍[2]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3]而盈,三五而阙[4]。五行之动,迭相竭[5]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味[6]、六和[7]、十二食[8],还相为质[9]也;五色、六章[10]、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11]也,五行之端[12]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13],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14],以日星为纪[15],以月为量[16]……五行以为质……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事可复[17]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以月为量,故功有艺[18]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
(《礼记·礼运》)
【注释】
[1]秉:主持,掌握。
[2]窍:贯通。《淮南子·俶真训》:“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窍领天地。”
[3]三五:谓十五天。
[4]阙:谓月光亏损。
[5]竭:再次。在此释为更始。言五行运转,更相为始。
[6]五味:《礼运》郑玄注:“五味,酸、苦、辛、咸、甘也。”
[7]六和:六种调味品。《礼运》孔颖达疏:“酸、苦、甘、辛、咸,加之以滑与甘,为六和也。”
[8]十二食:十二种食品。
[9]质:指事物内部的质。
[10]章:文采。
[11]心:古代哲学家概念,指意识。
[12]端:发端。
[13]则:准则。
[14]柄:根本。《易·系下辞》:“谦,德之柄也。”
[15]纪:年岁。“以日星为纪”,谓依据日星的运行纪岁。
[16]量:计量。
[17]复:重复。
[18]艺:标准,准则。《左传·文公六年》:“陈之艺极。”杜预注:“艺,准也。”引申为法度限度。
【解读】
《礼运》这段文字,旨在说明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而五行、四时、十二月为基本。人居天地间,凡生活中的食味、声色等需求,均离不开五行之质。因而,圣人作为准则,必以天地为本,而根据阴阳、四时、日月星辰的自然规律行事。凡以“阴阳为端”“五行为质”者,其所为之事皆可以重复,而并非出于偶然,亦即有规律可依的意思。
以上思想,对古代中医学起重要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三部九候论》要求医生能“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在此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中医学“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思想特色。
《礼运》所说“五行为质”的问题,宋代朱熹及明代医家张介宾等都很重视,因而分别有“五行质具于地”和“五行即阴阳之质”的论断。又“人者,天地之心”句,明代王阳明有“仁者,天地之心”的名言,其实由《礼记》之文所启发,不可不知。
【参阅】
《类经图翼·五行统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朱子曰:五行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