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2)

      《四圣心源》精要(12)

                  黄岐之

                “五情缘起”

[摘录1]  肝之气风,其志为怒。心之气热,其志为喜。肺之气燥,其志为悲。肾之气寒,其志为恐。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意义]  肝气称风,其情志为怒。心气称热,其情志为喜。肺气称燥,其情志为悲。肾气称寒,其情志为恐。脾气称湿,其情志为思。

[感悟]  五脏之气,不仅表现为升降浮沉之运行变化,气运的过与不及表现在物质方面有液、色、臭、味、声五气,表现在精神方面有喜、怒、思、悲、恐五气。人之情志(心理)来自生理的物质活动,这是生命活动的整体性表现。

[摘录2]  盖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府;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意义]  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离火(心火)上热,泄而不藏,燥金(肺)敛之,则火交于坎府(肾);坎水(肾水)下寒,藏而不泄,风木(肝)动之,则水交于离宫(心)。肝火旺则心火盛,肺金收敛而肾水藏。当阳升火温未盛之时,则郁勃而为怒。当阳升火热而神气畅达之时,心志为喜。当阴降火收未闭藏之时,则牢落而为悲。当阴降阳藏而志意幽沦之时,肾志为恐。

[感悟]  人之生命源于一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气和阳气。阳升阴降是生命的基本运动。脾升胃降驱动阴阳互动,志为思,肝阳半升为怒,心阳升为喜,肺阴半降为悲,肾阴藏为恐。怒,喜,思,悲,恐五志是阳升阴降的变化之气偏见。

[摘录3]  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意义]  人之情感欢快则气升,厌恶则气降。气升是阳气为得位,气降是阳气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即将失位则悲。这是自然法则,是土(脾)气循环往复变化的结果。

[感悟]  人体阳升阴降,一气周运,循环往复,是自然之法。阳气升,阴气降,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变化是有其位(或程度)。不同程度有情志偏见各异。

[摘录4]  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意义]  己土(脾)东升,则木(肝)火(心)生长;戊土(胃)西降,则金(肺)水(肾)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如果脾胃(轮枢)不运,脾升胃降失常,喜怒不生,悲恐不作,则土(脾胃)气凝滞(不顺),而生忧思。

[感悟]  脾升胃降,肝升肺降,心火肾水相交。阳气之升为喜怒,阴气之降为悲恐。脾胃不运,气运失常,喜怒悲恐不见是脾胃之气凝滞,而忧思偏见。因此,喜怒悲恐偏见,无忧思偏见,是中气足,而气不顺;喜怒悲恐不见,忧思偏见,是中气不足,凝滞所至。

[摘录5]  心之志喜,故其声笑,笑者,气之升达而酣适也。肾之志恐,故其声呻,呻者,气之沉陷而幽菀也。肝之志怒,故其声呼,呼者,气方升而未达也。肺之志悲,故其声哭,哭者,气方沉而将陷也。脾之志忧,故其声歌,歌者,中气结郁,故长歌以泄怀也。

[意义]  心之情志在喜,其声为笑,笑是气的上升畅快。肾之情志在恐,其声为呻,呻是气的下陷深沉。肝之情志在怒,其声为呼,呼是气升而未达(郁滞)。肺之情志在悲,其声在哭,哭是气沉将陷。脾之情志在忧,其声在歌,歌是中气积而不畅,因此,长歌以发泄胸中之闷。

[感悟]  五脏情志也偏见于声气,心喜声笑,肾恐声呻,肝怒声呼,肺悲声哭,脾忧声歌。五脏之气偏见,见于情绪,见于声音,因此,中医四诊中须望闻合参。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