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传

执着成就事业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而莎士比亚从小就对戏曲非常的感兴趣,经常有剧团来斯特拉福镇进行演出,莎士比亚也经常去看,并且对这些戏剧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打算长大以后从事和剧本有关的工作。

后来父亲做生意失利,莎士比亚不得不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并且18岁结婚,3年之后便有了三个孩子。刚开始,莎士比亚并不喜欢这个大自己八岁的女人,但是后来由于他的妻子勤俭持家,温柔贤惠,莎士比亚逐渐改变了对妻子的态度,开始爱那个对她无微不至关怀的人。

1586年,莎士比亚跟随一个戏班子来到伦敦,他在戏班子里找到一份打杂的工作,虽然如此,但是毕竟和戏曲有关,所以他做的非常好。莎士比亚聪明伶俐、谈吐风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由于剧团常常缺少演员,莎士比亚得到了一些饰演配角的机会,不久以后,莎士比亚正式成为了剧团的演员。当时,剧团非常缺少剧本,于是莎士比亚开始了剧本的创作。

26岁那年,莎士比亚写成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三部曲,这使得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31岁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和出演,使得莎士比亚声名鹊起。之后,莎士比亚坚持创作,1599年时,他已经很有钱了,他所在的剧团建成了一个名叫环球剧院的剧场,他当了股东,在家乡,莎士比亚买了住房和土地,以供养老之用。不久,他的两个朋友,为了改革政治,发动了叛乱,一个被执行了绞刑,另外一个被关进监狱,莎士比亚非常气愤,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创作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这部悲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为莎士比亚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果,但之后他并没有沉迷于生活的享乐,而是继续创作了《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直到晚年,莎士比亚仍然笔耕不辍。


文学巨献

莎士比亚早年的时候,创作较多地为诗歌,代表作是《维纳斯与阿多民斯》,《鲁克丽丝受辱记》,主题为歌颂人道、同情、爱情等人类的基本情感。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戏剧创作中。1850年,德国学者盖尔维努斯曾对其戏曲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将莎士比亚戏剧分为了三个时期,1590年到1600年的是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601年到1607年是悲剧时期,1608年至1612年是浪漫剧时期,他的戏剧基本上和诗歌一样赋予了深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吸收了欧洲各国新文化思潮,深刻反映了16到17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集中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

早期的历史剧共有九部,《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理查四世》上下篇,以及《亨利五世》,此外还有《约翰王》。莎士比亚这一时期集中精力创作历史剧并不是偶然,16世纪90年代的英国正是新生政权有待巩固的时期,莎士比亚十分关心民族的命运,他反对封建内乱也反对农民起义,要求国内和平统一,其历史剧也是反映了这个主题。前四步曲中记载了英法百年战争和内战、红白玫瑰战争以及战争的结束,后四步曲中写了理查二世到亨利五世这一历史时期,作者在亨利五世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从1593年到1600年,莎士比亚写了十部喜剧和一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最早的喜剧是《错误的喜剧》,取材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作品,喜剧效果依赖于人物的误会;《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则是一部市民喜剧,这一时期的喜剧大多以爱情为题,到《威尼斯商人》却越出界限写成了市民喜剧。同样的体裁《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成了悲剧,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写一对分属世仇的青年一见倾心却无法结合的悲剧,尽管两人私定终生却碍于命运的偶然,最终先后殉情。《威尼斯商人》则以喜剧的形式讴歌了仁爱、真挚的爱情。

从1601年至1607年,莎士比亚创作了四大悲剧和五部以古希腊罗马为题材的剧本,以及两部喜剧。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明显成熟,思想力度和现实深度大为增强,不再呈现出黑白分明的对比效果。《终成眷属》中的海丽娜对博特拉姆的爱情受到社会等级观念的打击后,竟然采取了意想不到的手段来实现;《一报还一报》中,爱情成了彼此交换的条件;《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中对爱情和荣誉也产生了质疑;《哈姆雷特》中,父王被叔父杀害,并娶了母后,王的亡灵要求哈姆雷特报仇。整个时代的价值在一夜之间失去,不得不担负起与本性违背的责任,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当枪匹马勇斗黑暗的悲剧故事,以王子寡不敌众最后失败而告终,这一剧中人物的悲剧,作者赋予了多种含义,既有着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之神的作弄,也带有近代悲剧的特征。《奥赛罗》中的主人公坦诚率真,感受到嫉妒的蛊惑,在阴谋家的诱导下犯下了滔天大罪,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也带有性格的局限,因而显得更为丰满和真实。《雅典的泰门》写了一个真诚者的转变,虚伪的友谊使泰门变成一个彻底而坚定的厌世者;《李尔王》有着多层的矛盾,哲理深奥:权威与爱,力与正义,虚伪与真诚,人性与自然的对立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麦克白》则探索了人性由善到恶的主题,野心的诱惑让一个英雄疯狂的犯下了罪过,并因此而灭亡。作者的笔触动人性的深处。

莎士比亚在晚期试图弥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暴风雨》等作品都以宽恕和谅解告终,出现了一个为现实奋斗的人文主义者的困顿与妥协。


婚姻生活

1582年11月27日伍斯特主教府事务处发布了允许威廉·莎士比亚和安·哈瑟维结婚的通告。

双方的父亲,存在业务上的往来,还建立了友谊,因此莎士比亚可能很小就认识安·哈瑟维,莎士比亚及其妻子是在孩子即将出世时才举行婚礼的。从12月1日到次年1月13日,这段时间是不准发布结婚通告和举行结婚仪式的,原因是这一时期有各种各样与圣诞节有关的节日,莎士比亚只好请求教堂不要像以往那样在教堂发布三次结婚通告之后才允许他们结婚,这一过程需要三个星期,因此,如果莎士比亚不赶着12月以前把事情办妥,那他和妻子就得坐等一个月才能完婚,而一个月以后,孩子将要出生,世俗意义上的未婚先孕会招来是非,这就是莎士比亚充满举行婚礼的原因。

关于莎士比亚的婚姻有这样一段故事,主教府事务处的录事在登记允许举行婚礼的决定时,把莎士比亚的未婚妻的名字写成了安·威特里,而不是安·哈瑟维,据此有人推测莎士比亚最初和安·哈瑟维关系极为密切,随后却坚决娶另一个姑娘安·威特里,只是当时安·哈瑟维已经怀孕,他才不得不与这个已有身孕的安成婚,和另一个安分离。后来的研究证明,这段故事不是真实的,原来主教府事务处的录事给莎士比亚办理结婚手续的同一天,在给莎士比亚登记之前曾做过一份记录,多次提到一个叫威特里的人,脑子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结果把哈瑟维这一姓氏写成的威特里。莎士比亚和安·哈瑟维的婚姻是爱情的结合还是逢场作戏出了轨,致使莎士比亚不得不为其后果担负责任,至今还没有查明。


愤然离世

1612年48岁的莎士比亚在才思并未枯竭的时候,突然选择了急流勇退,停止了自己的创作,返回故乡,莎士比亚告别舞台与环球剧院有的一场大火有关。

不久以后莎士比亚把自己的剧团的股份转让给了别人,并清理了他在伦敦的财产和其他事物后离开了这座城市,而这个时候的莎士比亚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富翁。

莎士比亚的晚年生活平静而悠闲,但在最后几年也遇到了一些苦恼的事。1616年2月已经32岁的小女儿突然要结婚,而丈夫比她小六岁,这样的年龄差距,和当年莎士比亚和妻子那样不相称的婚姻相似,之后女儿又被教会开除了教籍,这使得他心情非常的烦乱。就在那个月下旬,他的一个老朋友来看望他,莎士比亚感到非常的高兴,两个人开怀畅饮喝了很多酒,等他的朋友走了以后,莎士比亚的身体不适加剧,他料到自己可能大限将至,于是请来了公证人,把绝大部分遗产都分给了大女儿苏珊娜,把妻子托费给了大女儿和女婿,其他的亲人和朋友以至剧团的同事都得到了不同数目的财产和馈赠。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与世长辞,终年52岁,莎士比亚给世界文化艺术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