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政治能力硬核 熔铸新时代担当铁军——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淬炼的实践路径

锻造政治能力硬核 熔铸新时代担当铁军——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淬炼的实践路径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陈希校长深刻指出:“提高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首关,也是终身课题。”这一论断,既是对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成长成才的发力方向。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将政治能力淬炼融入思想、党性、实践全周期,既是应对复杂形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扛起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政治能力:新时代干部队伍的“硬核芯片”

政治能力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能力矩阵”。它涵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个维度:

判断力是“指南针”,要求干部在风浪考验中辨明方向,如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改革攻坚中区分“改革成本”与“风险隐患”;

领悟力是“解码器”,需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际精准对接,如同将“顶层设计”转化为“施工蓝图”;

执行力是“推进器”,需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例如在科技创新中平衡“安全与发展”,在民生工程中统筹“效率与公平”。

当前,干部队伍年轻化、专业化趋势明显,但部分干部仍存在“政治敏锐性不足”“政策转化力不强”等问题。唯有将政治能力淬炼作为“终身课题”,方能在变局中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二、淬炼路径:熔铸政治能力的“四维熔炉”

政治能力的锻造,需经历“思想淬炼、党性修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的四重熔炉:

思想淬炼:以理论清醒筑牢政治根基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坚定的前提。例如,通过“重走长征路”等红色教育,感悟党的百年奋斗智慧;借助“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平台,深化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理解。唯有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政治素养,方能在关键时刻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党性修炼:以初心如磐涵养政治品格

党性教育是政治能力的“灵魂工程”。从“三会一课”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到“我为群众办实事”中的躬身实践,党性修养需在“小事小节”中锤炼。如浙江“基层走亲连心”活动,推动干部在纾难解困中厚植人民情怀,正是党性修炼的实践注脚。

政治历练:以复杂斗争锤炼政治智慧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选派干部参与信访调解、乡村振兴等“硬骨头”任务,在矛盾化解中提升政治判断力;在“全链条”改革中锤炼系统思维,如深圳“数字政府”建设中,干部需统筹技术、安全与民生,正是政治历练的生动课堂。

实践锻炼:以实干担当检验政治效能

实践是检验政治能力的“试金石”。在科技创新领域,需平衡“卡脖子”技术攻关与伦理风险;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协调“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如河北雄安新区干部在“白纸画图”中践行“千年大计”,正是政治执行力的高难度考验。

三、时代呼唤:以政治能力护航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三重压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社会转型的敏感性。这对干部政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科技革命中,需以政治判断力护航“新赛道”安全;

在意识形态斗争中,需以政治领悟力筑牢思想防线;

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需以政治执行力统筹“蛋糕做大”与“分好蛋糕”。

政治能力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工作实绩上。例如,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干部既需吃透“先富带后富”的政策精髓,又需创新“扩中提低”的实践路径,这正是政治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鲜活样本。

结语:让政治能力成为担当铁军的“鲜红底色”

“为政之道,首在用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唯有将政治能力淬炼融入每一次决策、每一项改革、每一件实事,方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让我们以思想之火淬炼初心,以实践之锤锻铸忠诚,让政治能力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