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A的衰落,不只是广播的沉默,而是制度的失声。它标志着其国家传播从“制度表达”向“战术操盘”的转向。
作者 杰罗姆(Jerome Sun)
一、“节省成本”:1300员工减至200人,49语种减为4种
2025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对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裁员600人,将这家拥有83年历史的对外广播机构缩减至200人,几近“制度性关闭”。不久以前,这家机构拥有1300名员工,以49种语言向全球广播,目前暂时拥有4种语言广播。这一事件引发舆论哗然,也逼出了一个敏感而深刻的问题:今天的美国,已不再需要美国之音?
从特朗普政府的行动逻辑来看,答案相当确定。他一贯批评美国之音“假新闻”,指其偏向自由派叙事。如今以“节省成本”“纠正偏见”为由予以裁撤,可谓一锤定音。但如果仅把这一决定归结为个人意志或党争策略,恐怕过于肤浅。
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基于冷战逻辑而建立的制度媒体,在AI主导、平台统治、短视频充斥的新传播环境中,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二、VOA的“历史遗嘱”:一个冷战工具的宿命变体
美国之音诞生于1942年,初衷是反对纳粹宣传,其后成为冷战时期美国政府最重要的公共外交工具。
在几十年间,VOA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媒体品牌”,而是美国传播学意义上的一个文明模型:事实驱动、多语传播、政治独立、制度托底。
它是美国“说理的帝国”时代的旗舰,而非仅仅一个政府喉舌。它象征了一种认知:传播本身即为一种制度性实力。
但这种模型的条件也很明确:国家战略支持、制度保障独立、公民默认正当性。这些前提,在今天的美国都正在动摇。
三、特朗普只是加速了一个结构性退场
特朗普裁员不是VOA衰落的起点,而是一个过程的露骨表达。美国之音的问题,至少来自三个层面:
1. 国内正当性崩塌
VOA服务对象并非美国民众,因此缺乏国内听众基础。一旦执政者对其价值不认同,它很容易沦为预算负担。
2. 功能逻辑失效
在TikTok、YouTube、Telegram统治的世界里,广播模式与“讲理就能赢”的传播理念,已被算法、视觉语言和影响者逻辑取代。
3. 国家传播结构转向
当代美国更倾向于“间接干预传播”:通过平台规则影响流量、通过非政府组织或意见领袖进行观点输出,而不是继续经营一个庞大机构从事“制度性说服”。
VOA的衰退,不是“没人想听美国的声音”,而是国家本身不再有耐心维系一种制度化说话的姿态。
全球“信息战”并未消失,反而愈发激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俄罗斯RT、中国CGTN等均在强化对外话语体系。而美国,却主动关掉了自己的“前线哨所”。
VOA长期扮演着替代信息源、美式价值出口、制度示范平台的角色。美国人或许认为,这些功能他们不再需要了,或者,在债台高筑的背景下,他们找到了更具性价比的选项。
四、结语:放弃制度表达?
有美国媒体评论指出,VOA衰落,也许并不可惜;其官僚体系臃肿、内容老化、与平台生态断裂,早已疲态尽显。真正值得哀悼的,是一个文明放弃制度表达的那一刻。这个时刻,正悄悄在发生。
VOA退场,不只是一个广播机构的淡出,而是一种国家传播自我认知的告别。
如果这个国家曾通过“传播制度”获得力量,那么,当它主动拆解这些制度时,也就决定了未来将如何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