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最珍贵|《我们仨》阅读感悟

这本书是钱锺书夫人杨绛在92岁高龄时撰写的回忆录,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阿圆组成的三口之家在63年里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杨绛的一生经历了抗日运动,解放后的三反运动,反右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一步步走下来,各种艰辛难以言表。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万里长梦,这个万里长梦其实就是对杨绛一家三口经历的酸甜苦辣生活的艺术化的叙述,让那些生活琐碎和苦楚多了可读性。

如今,书中的“我们三”都已去了别的世界。但这本书却给读者莫大的精神财富,而给我最大的启发的,便是家庭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

(一)家庭的爱

杨绛在开篇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而这本书讲的就是“我们仨”平凡生活中流水般的点滴日常,和淡淡的俏皮的温情。

只要“我们仨”聚在一起,再平凡的生活也能有无穷的趣味,不论遇到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安然度过。出门散个步,专挑不认识的地方走,就能当作探险;即使厨房用具不够用,夫妻二人没有任何料理经验,靠着不断的冒险和尝试也能折腾出正宗的红烧肉料理;待到阿圆长大,三个人出去下馆子,不仅仅是吃菜吃饭,靠着观察隔壁桌的吃客,就能编排出一整个剧本,边吃饭边看戏;即使遭遇了文革,生活困难,吃着阿圆偷偷带来并一颗颗拨好的夹心软糖,穿着阿圆自裁自缝的睡衣,生活也总是有着希望。

对于杨绛,有“我们仨”的时候,即使是古驿道上漂泊的小船也是最幸福的家,与家人走散后,曾经温馨难忘的三里河寓所也成了客栈。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家人散了,家也就没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生的幸福与物质的丰厚无关,难得的是遇到对的人,组建和睦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家,就有爱、有希望。

(二)夫妻之间的爱

杨绛曾读到英国一位作家概括了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她之前,从未想过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杨绛说:“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这是多动人的情话啊。但情话哪里够,大多数的婚姻生活都是各种琐事带来的意见不和还有没有休止的争吵。

杨绛和钱钟书的生活琐事中,其实也有很多可吵之处,因为钱钟书在生活里就是一个“小孩”,但偏偏杨绛却是个包容温婉之人,所以生活反而变得幸福起来。

以前常听钟书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他方面他是怎样的笨,怎样的拙。这次来到英国才算是真正领教。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

我住院的这段时间,“拙手笨脚”的钟书只好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那可是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可是没多久就又不小心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说“不要紧”,他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对我说的“不要紧”深信不疑。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我回寓所后,真的也全都修好了。

但杨绛和钱钟书也是吵过架的:

我和钟书之前曾在出国的轮船上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夫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锺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常言:“小夫妻船头上相骂,船杪上讲和。”后来我们就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各持异议,不必求同”,就是各自都可以抱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谁也不要强迫对方在异议上屈服于自己。夫妻之间的争吵是很要命的。越是在乎彼此,越是希望对方变得更好,要求越是高,矛盾越是深刻,吵架便是必然。赢了争吵,有时候反而输了家。所以不如双方各自退一步,各持异议,但并不求同。

家是心灵的归宿,而不仅仅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经营好一个家有很多种因素,但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家最重要,家人最珍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