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磨合效应”?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新组成的群体相互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磨合而产生更加协调契合的现象,称之为磨合效应。
这一效应来自于:新装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的现象。这一现象在新的自行车、汽车等使用上都会发生,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加以整合车辆 ,这样就更加磨合了。
二、为什么会产生“磨合效应”?
一是新群体的磨擦作用。
新组成的群体,其中每一个个体相互间都是陌生的,互不了解对方的特点,因而在新的群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擦冲突,相互间得到了了解,得到了谅解,并逐步适应了对方,也适应了新的群体。即使不是新的群体组建,是一个个体进入另一个群体,这种磨擦也会有的,只是不直接表现出来而已。因此,组建一个新群体或是加入一个新群体,都可能产生磨擦,磨擦的结果就可能是磨合效应,另一种可能即是游离效应或冲突状态。
二是新群体的沟通不善造成的。
一个新群体相互都是陌生的,而平时习惯了的沟通方式双方会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这种沟通方式也许对方很不喜欢、很不适应,碍于不熟,因此就压抑下去,但经常性的沟通,又导致经常性的压抑,从而导致心理冲突,冲突的最佳结果就有可能是磨合效应。
三是新群体构成要素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新群体构成要素越复杂,其磨擦程度就越大,那么磨合期就越长,磨合效应就越不易产生。
例如,我国大学的合并,其复杂程度一般都较高,有不同学科特色的合并,如工科院校与艺术院校合并的,两种特点十分悬殊,要磨合成新大学的特点,还真需要一些时日,否则磨合效应就难以产生。又如有些是大学、大专、中专合并的,这磨合期就可能更长。
难怪有人说,磨合期总要经过物理磨合、化学磨合、生物磨合这样三个阶段,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产生磨合效应。
三、“磨合效应”的启示?
磨合效应的寓意是: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一个新群体的组合能不能产生磨合效应?效应有多大?都不是一个常数,有待于我们去引发与开发。
企业的运行也同此理,动静之理亦寓在其中。社会学家李曾以“力场分析”模型,描述了鼓励向上的助力与阻挠上进的阻力,如何才能呈互动或平衡的状态。助力通常是积极、合理、自觉、符合经济效益的力量;反之,阻力多半是消极、负面、不合逻辑、情绪化、不自觉等心理因素。
不设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仿佛施力于弹簧上,终有一天引起反弹。如果能配合利人利己的动机、设身处地的沟通技巧与集思广益的整合工夫,不仅可破解阻力,甚至可化阻力为助力。企业就像人的机体,必须血脉畅通,才能有效地运营。然而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隔阂,使企业的运营效率大为降低。其中最为常见的隔阂有3种:上下级之间的隔阂、部门之间的隔阂和部门内部的隔阂。这是企业运营的关键问题所在。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当个性不同的男女走进婚姻的殿堂时,需要不断地学着去适应对方。情商高的女人懂得幸福的婚姻需要磨合,这个相互磨合的过程也就是你适应我、我适应你的过程,就如同急流适应河床。相互适应了,婚姻就如同走入正常河道的水流,一路向前奔腾;反之,则会出现偏差和障碍。几乎每对夫妻的婚姻都会经历这样的磨合过程,只不过长短不同。这是因为夫妻作为两个个体,不可能在方方面面达到完全一致、和谐默契。无论是面对具体而琐碎的现实生活,还是一些观念上的差距,尤其是在亲情、爱情、友情、事业、金钱等方面的一些差异,都需要经过磨合。磨合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做到理解、包容。通过理解、包容,妻关系才会自在、默契与和谐。这需要夫妻双方都珍惜夫妻感情,顾及对方,才能做到。
也许有些棱角像金刚石一样耐磨,有些刺总能顽固地再生,但我们不要因此而失去勇气,要用一生的包容和理解去成全一份美好的婚姻。
爱之万象,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市井人生,柴米夫妻,朴素的真情常常蕴涵在平淡的琐事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能够在婚姻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在磨合中走到终点的人,才能够拥有最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