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视己子与兄子有间否?”
曰:“圣人立法,曰兄弟之子犹子也,是欲视之犹子也。”
《礼记·檀宫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引而进之,将侄子引入核心亲属的范围,从而提升丧服等级。《礼记》,即《小戴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戴圣所编。伊川先生据此称“圣人立法”,兄弟的子女和自己的子女应该同等对待,但《礼记》所述仅仅就丧服制度而言的,伊川先生显然是推而广之了。
子,不仅指儿子,泛指子女。兄,应该兼指兄弟。
弟子接着问:“对待亲生子女和兄第的子女是否有区别?”
伊川先生说:“古代圣人已经规定说,兄弟的子女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是要大家把兄弟的子女看作是自己的子女。”
又问:“天性自有轻重,疑若有间然?”
曰:“只为今人以私心看了。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此只就孝上说,故言父子天性,若君臣、兄弟、宾主、朋友之类,亦岂不是天性?只为今人小看却,不推其本所由来故尔。己之子与兄之子,所争几何,是通出于父者也。只为兄弟异形,故以兄弟为手足。人多以异形故,亲己之子异于兄弟之子,甚不是也。”
《孝经·圣治章第九》: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慈子孝,这是天性使然,并不需要依靠后天学习才能具备。
争,相差。
弟子听后,仍不解地问:“从天性的角度看,应该是有轻重之分的,我怀疑兄弟之子与己之子还是有区别的。”
伊川先生说,这是因为现在的人从私心出发,才会这样看问题。孔子说:“父子之道,天性也。”这是从孝道的角度讲的,所以说父子天性,其实像君臣之间、兄弟之间、宾主之间、朋友之间等等这类关系,也都是来自于天性。只是现在的人把这些问题看得狭隘了,没有推究其本原,不懂得它们为什么是这样的。亲生子女和兄弟的子女,相差多少?他们都是出于同一个父族。只是兄弟外貌不同,所以把兄弟视为手足,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大都因为外貌不同的缘故,而将亲生子女与兄弟的子女不同对待,这是很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