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中时期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啊Q正传》时,剖析了啊Q具有自嘲的性格特点,而这一性格特点则表现了啊Q在面对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时对生活的无奈,对命运的妥协,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当一个人一改往日愤愤不平、较真抱怨、倚老卖老等行事风格,突然懂得用自嘲的方式将生活过的更加充实有趣了的时候,说明他不仅对自我有了充分的认知,还可以将外部环境、社会背景等客观因素与自身发展统一结合起来,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脚踏实地生活工作,也就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计较亦不争吵,还能有说有笑,用心对待生活。而这些,正说明了这个人对自己和社会已经有了充分认识,也是他性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今天,在跟朋友聊天时,聊到很多名人都是生前极其潦倒,生活窘迫不堪,遭遇挫折打击,个人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并不为众人所知,在当时人们的眼里,他们就是神经病或精神病,再或者是疯疯癫癫不太正常,胡言乱语跟当时人们的社会认知相差很远,但在死后很多年后才被后人发现或者承认了他们的重大意义。所以,人们常说疯子和天才的世界之间仅仅只剩下一步,那便是是人们的普遍认知和承认。
话音刚落,我就自嘲的对朋友说:比如目前的我肯定就是天才,因为我自说自话的关于某个领域的问题和观点是不被看好和认可的,也有人认为,即便我说的是对的,但在某些时机没有来临时也未必要将那些问题公之与众。
可是,总得有人能够站出来说话吧?不然这个黑洞会越来越大,亦会有更多的人被动限于泥潭不能自拔。其实,我们心里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遭遇和面对的现实。可是,有些话题就是不能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契合,或者是颠覆着我们的价值观。
所以,有些事情、有些人,便成了秘密和永远,虽然遭遇不幸和痛苦、迫害和敲诈、引诱和伤害……但是,一个、二个、三个,一群群一队队的人都选择了放弃了与之抗争,更不会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他们被动限于泥潭之中时也做了让大众不能正视的事,不可说便封存心底,变成了有所畏。而这些有所谓的,不愿提及的事和人就合理而巧妙的被不法分子和人渣们利用了,他们抓住了当事人的心理上的弱点,认定了他们实施不法行为或伤害,进行强奸、敲诈、诈骗等等恶劣行为之后不敢声张报警,也不敢讨要说法追回损失,更不会不顾及个人脸面和事业前途、人际关系、家庭幸福等因素,讲丑事当作故事到处广播,所以屡屡有人遭遇不幸和痛苦,但90%的人选择了自认倒霉,5%的人选择了避而不谈但对那些熟悉的人表示非常绝望,从此远离相关信息和圈子,3%的人选择了报警处理,1%的人能及时发现止损不扩大事态,还有1%的人选择加入公益组织,深入开展义务现身说法,告诫后来人如何认识生活中的泥潭并给出个人深入总结的不陷泥潭的方法。
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某些领域的改变也往往是某个人和某个组织所推动,也就是少数人先行,然后来带动大多数人。难道大多数人都不懂辨别是非善恶么?我想不是的,可能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去与伤害它们的人抗衡,再或者是他们在乎的恰恰是别人能掌控局面的,所以,让当事人自嘲的告诉自己:我所在乎的与已失去的相差太大,不能退一步就不会海阔天空,不舍此财物便有灾害发生,只当是花钱买了教训呗等等的自我安慰、掩耳盗铃之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多人其实看到了,也可以阻止、劝说、变相施救让当事人脱离水深火热,但人们往往会选择了沉默,静看各色人生,只要不伤害自己,我就不多管闲事。
毕竟,这世界上的大多数常人都是想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从来不会考虑大自然一体和因果循环,以及生态链的关系。所以对世界的认知也就决定了他们的选择。
从对待被动限于泥潭之中的无辜者,行为人的态度便能一目了然。对多数的人我们表示了理解,对少数人表示赞赏,对极少数人表示敬佩,因为他们的选择都是在为了快乐平静的生活。
但事与愿违,1%的先驱者,他们作为代表没有被歌颂,而是被骂神经、脑壳坏了……。归根结底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认知能力就是每个社会人平日生活里慢慢习得的。如果你不曾见过、经历过、拥有过……你又如何懂得其中的价值呢?
研究、了解、普及和推广前辈们深入研究对象的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只有他人的感受,永远是利他,并且还会自嘲自己不喜欢拥有。
懂得人,自会肃然起敬,并加入公益活动,只为让后来人不受我之苦,再饮苦涩酒。
做自己,坚持步履稳健,意传万水千山,只为将最真实的生活,编辑成最朴实的故事,切听刻心里。或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突然就会让你,下意识的做出正确决定,从而规避了掉入泥潭的风险。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就是我,先做妖魔再成弥陀;我就是我,不分成败皆成传说;我就是我,看淡得失闻尔常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