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教育中成长——聊一聊我眼中的教育

审时度势,携手前行;抱团取暖,共创未来

       第一次接触到《未来学校》这本书是在2019年的8月份,朱永新老师将未来的教育,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剖析的详尽极致。颠覆传统课堂、变学历为“学力”,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多元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注重课堂的、品质,注重人的天性培养,注重每个人的特殊性,针对不同教育体制里的孩子给予私人定制。不得不说这样的思考不仅是教育思维的创新,更体现了时代的前瞻性。

       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创新,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建筑空间与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与方式直接相关;未来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适应于多元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从业者改进结果、强化过程、重视评价。

       任天地万物如何转变,唯教育初心与本质不变。比如说:育人功能——立德树人,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塑造什么样的人?通过多元化的知识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从而达到学校的质与学生的量的数据正比。未来教育里,学校和教师的存在依然是教育的原点呈现。未来是不可知的,必然也就存在不可控的因素。时间无论如何变迁,一者是学校不会凭空消失,不过是翻转了固化的学习空间与环境;二者是学校的衔接桥梁不会丢失,高科技所赋予我们思维的转变,创新的体现,却做不到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与升华。

       国家教育督学郑司仪先生从他的报告中与我们指出了未来教育的学校画像。1、创新使未来教育的主题;2、教师传统角色的转变;3、教育语言走向全球化;4、学校将成为为一个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5、专业资格认证和技术能力将挑战传统教育;6、基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的混合模式将是教育的最高选择。中国教师报雷振海社长与我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分享了他眼中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一所学校要想向高质、高品发展,作为董事长或校长,我们始终要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基于教育做成绩?还是基于成绩做教育?无论是前者亦或后者,有一个点,我们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教育的原点与底色不变。

          从诗性教育里寻找属于“我”的“仓央嘉措”

     那一天

     我跨越一千七百七十公里

     就在杭州这个城市里

     就在这个报告厅里

     我与你们相见

     不为话锋教育

     不为参悟

     只为落地最初的那份教育初心

     只为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大山里孩子的求学之路

     让我泼墨织梦

     让我用对教育的执着与热忱精心筑梦

 

     那一天

     我在这个报告厅里

     我在属于我的座位上

     聆听着每一位教育大咖的精彩分享

     我听着每一位教育人背后那励志感人的故事

     我听着每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所蕴含的文化

     我听着未来教育的新思想

     在一尘不染的白纸上绘下新时代的教育蓝图

     那一秒的深思

     那一刻的顿悟

     这一生的执着

     都留在了教育里  

     教育是一本厚重的书。学校的软文化、硬文化、不同品阶的人物构成了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人文作品的精彩呈现,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渗透着心灵的淳朴、本真的善良。我想,那植入心底的、善良的、诚实的、希望的、理想的……种子,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汲取自然的阳光雨露后,会历经风雨长成参天大树。我想,那个心灵深处最为清澈的一方净土,那颗植入心底的种子所长成的参天大树就是我心中的“仓央嘉措”。

褚说:教育做到最高处就是做环境;让日常的教育生活具有作品感;教育需要有“浪漫”色彩。教育圈的人要跳出应试的怪圈,设想教育、畅想教育,容“诗意”入校,做本土诗性教育,让河流流向远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