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7万公里能源动脉护航世运!中石油全产业编织“绿能安全网”

当“竹梦”火炬在成都秦皇湖畔燃起,一条横贯西南大地的能源生命线正无声奔涌。8月7日的成都夜空被“竹梦”火炬点亮,在这场首次落地中国大陆的世界级赛事背后,中国石油依托覆盖川、渝、滇、黔的“四横两纵三环”输气管网,构建起一条绵延7万公里的地下能源动脉,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化方式搏动,为118个涉赛场所织就了一张坚实的绿色能源防护网。

01 清洁能源点亮“竹梦”之光

“竹梦”火炬的绿色基色与银色线条相映成趣,恰似西南油气田输送的清洁能源与智慧科技的完美融合。作为年产能达447亿立方米、占全国五分之一产量的清洁能源巨头,西南油气田2024年页岩气产量达130.5亿立方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其构建的多气源协同调峰机制,成为赛事能源安全的稳固根基。

火炬塔的每一次跃动背后,都有严密的三重气源保障体系在支撑:双回路管道加上应急LNG储备,即便遭遇突发极端情况,也能确保圣火持续燃烧45小时以上。而在更广阔的赛场空间,安岳气田等主力气田24小时稳定供气,日供应能力近1亿立方米的气流,通过14条完成35次清管作业的“净化血管”,安全输送到每一个终端。

这份绿色能量正驱动着更深远的变革——西南油气田每年输送的天然气,带动区域GDP贡献值超3500亿元,从城市燃气到化工生产,清洁基因已深深融入西南经济的血脉之中。

 

02 空天地一体织就安全网

在西南油气田调度中心,工程师轻点鼠标,130多个监测点便瞬间在三维地图上苏醒。为世运会量身定制的智慧燃气综合保障平台,如同给管网装上了“透视眼”,每秒都在吞吐着压力、流量、甲烷浓度等关键数据,让能源运行状态尽在掌握。

空天地一体化的巡检革命全面展开:搭载多模态传感器的智能四足机器人沿管线自主行走,无人机激光检测每日巡航100公里,207个地下传感器实时“嗅探”。过去人工需要两天完成的巡检量,如今两小时就能精准完成,泄漏识别准确率高达99%。AI智能布防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41个监控点自动识别施工风险,420个“管网哨兵”紧盯甲烷浓度,GIS系统实现了从气井到灶头的全链条可视化。应急响应体系更是如同“心脏”般高效运转,888公里管道完成拉网式排查,四川华油应急队伍确保1小时内抵达现场,火炬塔实施领导带班24小时值守,为赛事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数字化安全屏障。

 

03 全链协同与责任担当,石油力量的立体交响

当天然气点亮主火炬塔时,中国石油的全产业链条正同步高效运转,奏响一曲立体交响。

在赛场外围,昆仑物流的专用小型油罐车穿梭于摩托艇等赛事场地,以“点、线、面”结合的保供网络,串联起5座油库与5大重点区域,确保油品精准直达。四川销售公司开启世运会绿色通道,专用配送车严格执行“30分钟出库、90分钟直达”的铁律,油罐车实现“快接、快卸、快返”的三快循环。昆仑润滑工程师为455辆保障车和6艘工作艇定制润滑方案,确保机械运转如运动员肌肉般柔韧有力。而在距赛场50公里的四川石化基地,航煤产品通过专用管线直输双流机场油库,日均保障超200架次航班的燃料需求。

赛事期间,一套创新的“民生用气优先调度”机制悄然运行:即使面对赛事用气高峰,储气库调峰与管网智能调配仍能确保居民家中“灶火不熄”。这源于西南油气田“保世运、保民生、保重点”的核心原则——保障赛事是高光时刻,守护民生是永恒使命。这份担当还延伸至更广阔的领域:投入上亿元开展扶贫帮困、捐资助学;恪守“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承诺。在赛事开幕前,西南油气田志愿者已在成都天府新区设立“能量加油站”,通过创意互动传递石油温度。

圣火辉映夜空,地下7万公里智慧管网奔涌不息。当机器狗在管线旁巡检,当三维地图实时闪烁数据流,当居民灶台蓝焰与赛场圣火同时跃动,中国石油诠释的能源保障新范式已然清晰:绿色是未来底色,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成为大型赛事低碳化的核心路径;智慧是安全基石,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精准可靠的能源网络;责任是发展根基,在保障重大赛事与守护民生福祉间找到平衡支点。

这条地下能源动脉涌动的,不仅是点燃圣火的动能,更是传统能源企业向绿色综合服务商转型的强劲脉动。当“竹梦”火炬照亮运动员的拼搏身姿,中国石油的能源创新之光,同样照亮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火炬终将熄灭,但地下奔涌的绿色动能永不落幕——它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驱动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引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