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是我一生都需要的能力

昨晚仔细读了好几遍,在国学诵读本上写写画画。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我读到的是“知止”。

“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昨晚读到的是知择,但今晚再读一遍,脑子里跑出了三个字“钝感力”。

关于这点,写一点反思。

锐之,锋芒毕露,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锋芒毕露必定不能长久。要么被更锋利的“芒”伤,要么众叛亲离。

比如,今日共读群,先生跟我们讲课件,先生提到“《道德经》就是帝王学”,第一时间看到“就是”两个字时,我的本能立刻跳了出来“反对!”

曾仕强也说过,《道德经》就是帝王学。既然是帝王学,为什么要流通呢,这是其一;其二让平民百姓都知道帝王管理“国家”的套路,对帝王有什么好处呢?其三,“就是帝王学”这么绝对,平民百姓有几个能做帝王的,学了有什么用?

在一系列的自我质疑下,我站了出来反对。我反对的是一种现象,一种以他知强加于人的“我知”。不过,我这样的“反对”其实也是伪,因为我在坚持自己的时候其实跟被反对者是一类的(至少我是这样的)。不过这是后话。

我当时“反对”的点,与我心中的推论是不相一致的。我的观点是“老子的道德经,是集民智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它的目标读者是帝王,但经文灵感以及创造实材来源于生活。(当时没有表达的这么细。)

先生说,你学到的,就是你学到的。

先生说的没有错。

晚上再读“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还是觉得自己鲁莽了。转身去问朋友,云云。

朋友说,盘道盘道,不盘没有思想碰触火花,哪能得出道呢?

也对!

朋友又说,难道修齐治平只有治国才是道,其他都不算道吗?

这样说,我想起来昨天另一个朋友的对话,他说传统文化的真,来源于生活,只是那些所谓的文人非得把他们往深里造。

唉。不过这不是这篇笔记的重点,重点是,我锐之了,对师者不够尊重,是不礼貌,也是自身缺乏涵养 ,说到底是自视不够。

不过,反省归反省,在求学问这一块,我还是坚持有事说事,有不同看法就去寻求真解,道不说不通,理不辩不明。争辩也好说道也好,坚持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

真理永远是思想碰撞的产物嘛,每个人都关起门来读道,能得“道”吗?

重点:“钝感力”是我今后与人沟通交流时需要时常提醒自己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