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领会】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所中的共同活动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有序的公共生活对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 (1)社会: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 (2)经济: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 (3)人民: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 (4)国家: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识记】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 道德有领域和层次之分。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 1、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
• (1)社会公德的含义
•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所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
• (2)社会公德的特点
• ① 基础性。
• ② 全民性。
• ③ 相对稳定性。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1)文明礼貌
• (2)助人为乐
• (3)爱护公物
• (4)保护环境
• (5)遵纪守法
三、【应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 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基础性工程。
第二节 遵守职业道德
一、【识记】职业和事业★★★★☆
1、职业与劳动
• 职业是指人们由于社会分工所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 劳动是职业的基础,任何职业的劳动都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立足职业,成就事业
• 事业是一种蕴涵着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着影响的工作。
• 二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工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就事业的人通常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超过一般人的造诣,二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声誉,三是对社会的贡献大于同行一般人。从事职业的人一般不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二、【领会】职业道德规范★★★☆☆
• 1、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
• (1)职业道德的含义
•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
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既是社
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殊领域。
• (2)职业道德的特点
• ① 规范性和专业性。
• ② 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
• ③ 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1)爱岗敬业
• (2)诚实守信
• (3)办事公道
• (4)服务群众
• (5)奉献社会
三、【应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1)道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 (2)道德风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
• (3)从业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
• (4)生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 2、提高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 (1)努力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 (2)勤于实践,提高践行职业道德能力。
第三节 遵守家庭美德
一、【领会】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 1、真诚负责
• 2、平等互尊
• 3、文明相爱
二、【识记】婚姻和家庭美德★★★★☆
• 1、婚姻和家庭
• 婚姻是指由法律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
• 家庭是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形成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体现着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重要构成。
• 2、家庭美德
• 家庭美德是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 (1)尊老爱幼。
• (2)男女平等。
• (3)夫妻和睦。
• (4)勤俭持家。
• (5)邻里团结
三、【领会】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 家庭美德是维护婚姻家庭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
• 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
• 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一、【识记】个人品德及其形成意义★★★★☆
• 1、个人品德的涵义
• 个人品德是个人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自觉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 爱国守法
• 明礼诚信
• 团结友善
• 勤俭自强
• 敬业奉献
2、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
• 个人品德建设的目标是使个人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 (1)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
• (2)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 (3)个体发展: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是个体精神境界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领会】个人品德的形成与修养方法★★★☆☆
1、个人品德的形成
• 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根源于社会。
• (1)受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制约。
• (2)依赖于个人的社会实践。
• (3)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包含心理、思想、行为多种因素的相应发展。
• 体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①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
②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③ 道德意志是人们在抉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
④ 道德信念是人们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转变成的个人行动的指南和原则。
⑤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指导和影响下而采取的外在活动。
⑥ 道德习惯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持续不断地重复某种道德行为,使之积淀于心理,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2、个人品德的修养方法
• (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
• 提高道德认识,既要学思明理,也要择善而从,还要学习榜样。
• (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
• 知行合一、积善成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
• 省察克治、陶冶情操、慎独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