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附近的农贸市场买了一筐鸡蛋,他对我说卖鸡蛋的老头儿82岁了,是小城附近乡村来的,肯定不会糊弄人,一定是纯笨鸡蛋。
我问他多少钱买的?他说:“一块钱一个。”我毫不犹豫地说:“这笨鸡蛋肯定不纯,因为现在农村纯笨鸡开张下蛋的还不多,笨鸡蛋咋滴都得一块五一个”。先生说:“不能,老头儿说他自己家养的鸡多,天天喂苞米,下蛋早。家里就他和老伴儿俩,根本吃不了。儿女都在外省,也不能回来取,所以他就拿来卖点,对付几个零花钱儿。天太冷了,他着急卖完回家。”
我笑着打趣他:“那你就是被82的老头儿骗了,编故事你也信?骗子脑门上才不会贴标签呢,你才是纯笨蛋呢!”
先生不以为然地笑道:“哎呀,都那么大岁数了,挎个筐来卖鸡蛋,也不容易,骗能骗哪去?就是饲料鸡蛋,不也一样吃。这死冷寒天的,就当帮老头儿一个忙了呗。”
先生这家伙就这样,自己普普通通的一个工薪层,动不动就“怜老惜贫”。每次去农贸市场买菜,都要光顾一些老人家的摊位,说他们岁数大出来卖菜不容易。从春天的小青菜,到秋天的大窝瓜,都是这样。当然,那些菜,也是有好有坏,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很新鲜的。何况自己睡眠不好,不能起太早。人家能经常起早去农贸市场,买回来新鲜蔬菜,这就很好了,还要啥自行车啊?知足,才能常乐呢!
做晚饭的时候,我就想验证下先生这筐笨鸡蛋到底纯不纯,准备做一盘酱卧鸡蛋。打开第一个鸡蛋时候,我就知道,这回是我错了。那个鸡蛋外皮是浅白色,打开倒入碗里的鸡蛋黄是橘红色,这种“焦黄焦黄”的蛋黄,绝对不可能是饲料鸡蛋,的确是实打实的笨鸡蛋。接下来我又打了五个鸡蛋,个个都是如此。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不对的。吃饭时候,我对先生说:“你没被老头儿骗,鸡蛋的确是纯笨蛋。”先生哈哈大笑:“你这脑瓜子里装了反诈APP,看谁都像骗子。其实哪有那么多骗子啊!大多数都是小老百姓,为了生活各自奔忙。他们岁数大了,没有窝在家里享清福,还出来卖菜,卖鸡蛋,要么就是闲不住,要么就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咱们买把菜,买几个鸡蛋,能上多大当呢?”
是啊,就是一筐鸡蛋而已,能上多大当呢?吃着香喷喷的笨鸡蛋,想到那个82岁的老人家,顶风冒雪出来卖家里吃不了的鸡蛋,被先生一次都买下来,可以尽早回到家里,不再冒着风寒蹲市场,他心里一定是温暖的。而我们,能吃到这么“物美价廉”的笨鸡蛋,不也正是先生的善意才有的吗?
我也是从小在乡村长大,我理解每一个农家人的不容易。看过冯唐的一句话:“穷人的基因,喜欢照顾人,喜欢帮助人”。这是他的认知,亦或是为了卖书,故意整出来的“噱头”?我却不认同。可能我骨子里,也是穷人的基因。对先生这种“怜老惜贫”,其实我说归说,心底里还是赞同的。“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如果这个世界,大家都不喜欢照顾人,帮助人,那一定比三九严冬还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