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随笔*第二周

        这几章的学习,对于“理解”一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当然,我目前的“理解”肯定也没有符合作者所说的六个侧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把“理解”分为六个侧面,即“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在如此详细的讲解下,部分侧面还是让我觉得晦涩难懂,难以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如“解释”、“阐明”和“洞察”,这三个侧面的“理解”对成人来说都是高层次的思维,怎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培养小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呢?小学阶段,孩子又要达到这三个侧面的多少程度才合适呢?

        “应用”方面,传统书面评估中也已经开始考虑到了,但课堂教学中体现得很少。书中建议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应该尽可能的接近学生将要面对的问题情境,这点是我之前没有考虑过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真实世界能得心应手地生活,而不仅仅是对有限提示的口头或身体反应。那语文课堂应该要教孩子如何运用“语文”,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准确表达自己想法、如何说得合理等等,达到“应用”层次的理解尤为重要。

      “神入”方面,可能是语文中接触最多的,我们常常会问孩子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呢?请补充一段心理活动。你觉得主人公是个怎么的人呢?请说说你的想法。此类问题我们都很熟悉,但答案却常常不如人意,孩子们在相同题型的训练下,他们的回答往往显得“套路”,很少走心。在书中,作者就给了我们答案,如何要学生达到“神入”?将深刻思考置于体验之中是非常必要的,而关键问题又在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没有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在之后的教学中,就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丰富孩子的体验?设计问题时是不要要符合孩子的以往经验?

          最后一项“自知”有点超出之前的认识,原来“自知”也是理解的一部分,还是关键侧面。这个侧面是不是更多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自我认识?确实,从来没有过这个概念和想法。

        我还要反复学习和理解“理解的六个侧面”,把它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不要再把所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显然是徒劳无用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部《士兵突击》不仅火了王宝强,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名言也瞬间成了流行语。恰巧原著在手边,顺势好好拜读起来。里...
    补拙莫如勤LV阅读 4,134评论 0 2
  • 《消失的女孩》目录 杰作酒醒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了,轻柔的阳光十分恬静的铺洒在床上,他睁开眼睛,摸摸脑袋,白酒的酒...
    巴黎夜玫瑰阅读 2,948评论 0 17
  • 陌上梨花开又早,一缕芳香,应是春来到。点点绿意枝头绕,翩翩彩蝶花间闹。 林间春燕飞来巧,几点春泥,化作晚归巢。最是...
    相思梦微凉阅读 2,839评论 12 2
  • 2017年刚刚过去16天,我却已经完成了5个梦想清单事项了,这是历年来行动力最强的一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事项也正...
    兮秒阅读 5,221评论 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