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身在外,乃心于国
陆逊虽任职在外,但心中却牵挂着朝廷大事,他上疏陈述时事说——
为臣认为法令条例过于严厉,下边触犯的人太多。
近几年来,将领官吏犯罪,虽然由于自身不谨慎应受到谴责,然而天下尚未统一,理当谋求进取,小错应受到宽待,以安定下面的情绪。
而且当前要办的事一天比一天多,应首先考虑人的优良才能,只要不是邪恶之人,没有犯过无可容忍的罪过,请求还是提拔重用他们,施展他们为国效力的才干。
这是圣明君主忘人之过记人之功,完成帝王大业的原因。
过去汉高祖不计较陈平的过失,采用他的奇计妙略,最终建成大汉,功垂千载。
严刑峻法,不是帝王建立大业的做法,只有惩罚而无宽恕,非是抚招远方人才归附的大计。
劝阻孙权,勿征海岛
孙权打算派遣一支部队前去夺取夷州(台湾)及珠崖(海南),都要咨询陆逊,陆逊上书说——
为臣认为全国尚未平定,正需要集中民力,成就当今大事。
现在用兵多年,人口损失减少,陛下忧虑,废寝忘食,又要远道谋取夷州,成就大业。
我反复考虑,看不出这种举动的益处。
万里远程去谋求疆土,风险难测,兵民不服异地水土,必定导致疾病流行,如今驱使大军,跋涉荒芜之地,企图得益反而损失更大,幻想获利反而遭受祸患。
又珠崖乃绝险之地,那里未被开化的人犹如野兽,得到这些人也不能帮助我们成就大事,没有那里的兵也不使我的军力减弱。
现在江东的人众,已足够用来图谋大事,只是应先积蓄力量然后再行动而已。
过去桓王创立基业,兵员不足五百,就开创了甚大局面。
陛下承受天命,开拓平定江南大地。为臣听说治乱世讨叛逆,必须凭借兵力之威,而农桑衣食,百姓的本业,只因战火不熄,百姓就挨饥受寒。
为臣认为应该育养兵卒百姓,放宽对征赋的收敛,依靠民力取胜,重在让他们和睦同心,用道义鼓舞其勇敢献身,于是则黄河、渭水流域可得平定,九州可以统一。
不过这次孙权没有听从陆逊的意见,依然派遣军队去征讨夷州,结果得不偿失。
劝阻孙权,勿征辽东
当公孙渊背叛盟约后,孙权打算前往征讨,陆逊上疏说——
公孙渊凭借险固之地,拘留我国派往的使节,不肯进献名马,实在可恨可怒。
这种蛮夷扰乱中原,没有濡染王道的教化,飞鸟般地远窜荒远地域,抗拒我上国军师,致使陛下如此震怒,竟想以万乘之尊劳身亲乘小舟泛越大海,不计虑其中危艰而轻涉无意预料的险恶之地。
当今天下纷乱如云,群雄虎争,英豪踊跃,狂呼争斗,虎视眈眈。
陛下以神圣威武的英姿,承受天命,击败曹操于乌林,大胜刘备于西陵,生擒关羽于荆州,这三个敌人都是当代雄杰,都被挫败锋芒。
圣明教化所抚之地,万里归服如小草随风,这正是平定华夏,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
如今陛下不忍耐住小小的怨愤,而勃发雷霆盛怒,违背古人不坐屋檐下以防落瓦伤的训诫,轻视自己万乘之尊的身份,对此我确感迷惑。
为臣听说志行万里者,不半路而停步;谋取天下者,不因小而害大。
强寇正在国境,边远区域尚未归服,陛下乘槎远征,必然给敌人以可乘之机,灾祸临头再去忧虑必然悔之不及。
倘若使统一天下的大业能及时实现,则公孙渊不用讨伐也自动归降,现在却舍不得远东的民众与名马,难道单单就抛弃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觉得可惜吗?
请停止任何军事行动,以兵威对付主要敌人,早日平定中原,垂耀功名万代。
这次孙权听取了陆逊的意见,最后没有派兵远征。
总督简评
陆逊在这些时候,都是对内来说,担任顾问,提了不少的好建议。这段历史一来证明孙权老来发懵,二来证明自古以来台湾和海南都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