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很奇怪,难道不是说什么话决定沟通的效果吗?
还真不是。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多年前发表过一篇研究心得。他认为沟通效果的来源是:
文字意义 7%(说话用字的内容)
语音语调 38%(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粗细、快慢及各种语气)
身体语言 55%(面部表情、头与身躯的姿势、手势等)
文字固然重要,但决定它效果的是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
01
我们注重理性,却忽略了感受。
长久以来,我们都注重理性的学习,分析,逻辑、理性的运用文字,这都是左脑理性在运作,包括我此刻在写这篇文章,都是理性脑在工作。
其实,我们的感性有更庞大的能力。
NLP认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时,发言的一方他所发出的信息是很多的,自己能意识到的是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不自觉的,由他的潜意识控制下发出的。
包括所选用的文字,文字的组织,语音语调所表达的语气,以及经由身体所表露出的大量信息。接收的一方,也是只能有意识的接收这些信息的极少一部分,其余都是他的潜意识所接收。
双方在传与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的遗漏、曲解、误读,因此沟通的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你可以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说一下,“林女士,你好”,使我能感受到你很尊敬我、你对我很冷淡、你不高兴或你鄙视我。
同样的五个字能产生这么不同的效果,全部都是语音语调改变带来的。
语音语调影响对方的听觉接收效果,在引起情绪共鸣上有决定性的作用。
身体语言影响对方的视觉接收效果,在引起意思共鸣上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你的文字意义与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不配合时,对方选择的会是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不是文字的意思。
当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不配合时,对方会产生很大的疑惑。如果对方常用的内感官是听觉型,他会比较注重你的语音语调,如果常用的是视觉型,他会比较注重你的身体语言。三分之二的中国人是视觉型。
有时沟通结束后,你感觉怎样怎样的,但又说不出来为什么,那是你用你的潜意识接收到了对方无意识的某些信息。
02
会说话的人是怎么说的。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说就是不同的效果,跟同一个客户沟通,A比B更专业,但客户更认可B,因为B和客户沟通的更好。
王先生是公认会说话的人,每当别人向他“取经”,他说很简单,只需要注意几点:
一是要学会复述。就是重复对方刚刚说过的话里重要的文字,加上开场白“你是说......”“看看我是否听的清楚,你刚才说的是......”。
复述看起来很简单,而事实上很有效果。可以让对方觉得你很重视他说的话,也可以使对方听清楚他所说的话,以免错误。也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思考和调整。
二是要学会感性回应。就是把对方说的话加上自己的感受再说出来。比如:他说“锻炼身体很重要。”你回应说:“太对了,以前老感觉没劲,自从早上坚持锻炼身体,感觉一天都精力充沛。”
感性回应是把感受与别人分享,如对方接受,他也会与你分享他的感受。感受分享是一个人接受另一个人的开始。
三是要学会假借。就是想对他说的话假借另一个人的故事说出来,“有个朋友......”“听说有个人......”等,会使对方感受不到威胁和压力,更容易接受。
四是要学会先跟后代。就是先附和对方的观点,然后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可以取同,把焦点放在对方话语中和你一致的部分,也可以接受对方全部的话,然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比如,对方说:“这儿的景色很好,就是人太多了,看见人多,就觉得没心情了。”
回应1:“你也觉得这儿的景色很好,对吧,我也觉得是这样,你看这儿....,那儿......”
回应2:“不单你这样觉得,我以前也是这样觉得,觉得哪儿都人多,不愿意出来,后来觉得怎么样都比在屋里呆着强,我们可以找个相对人少的地方。”
回应3:“好不容易出来玩,你真扫兴。”
回应1和回应2是先跟后代,回应3是指责,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03
会说话的人是怎么做的。
试想一下,你和朋友在一起走路,如果一个人步伐大而快,一个人步伐小而慢,双方都会不自觉的调整,步伐大而快的人会慢一些小一些,而小而慢的人会不自觉的加快加大步伐。
两个人说的很投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都很相似。
在一个会议上,你会见到参会的人都有相似的行为,如果有一个人有异常的行为举止出现,所有人都会用奇怪和排斥的眼神看着他。
语音语调和身体语言的配合都会让对方觉得你接受了他。
语音语调可以细分为:高低调、大细声、快慢速度和说话语气。
身体语言可以细分为:站姿、手势、头的位置和动作,面部表情。
下次见客户或者与朋友谈话,如果有一件双方意见不一致的事,试试配合对方的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你会发现虽然事情不一定能解决,但双方都愿意谈下去。
如果双方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同时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也不配合,双方很快就会陷入“不想谈下去”的感觉当中。
沟通方式没有对错之分,而沟通效果则有好坏之别。
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强调说的对不对没有意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