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经常碰到很多“不爽”的时刻,这不爽最终造成的就是发泄和抱怨。从本能上说:
不爽都是外界别人惹了你的祸。别人欺负了自己,别人没有公平对待自己,因此产生的一种所谓“不爽”情绪。
然而,这个世界的生存本质却是: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是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认为不爽,是假设了别人需要适应你,当别人打破这个界限的时候,你就感到不爽了,这跟适者生存是相矛盾的。
没错,我们每个个体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是适应你,而如果要更好的生存,你就必须从外在生存环境的不满转移到我们个体上来:
不爽正是自己适应环境的进步机会
我们要生存,就是要建立在自己是生存环境的适应器上展开行动,通过调整自己以适应我们的生存环境。
当生存环境反馈给自己的信息让我们的本能感受到“不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马上认为是世界对不起自己,而是应该反思:
自己是哪里没有做好,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
生存环境是什么:空气,水等物质生存资源?这算是基础生存环境,但我们个体要适应的却是另一个维度的生存环境:人文。
我们真正要适应的生存环境是人文的环境。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有的生存资源都是通过交换获得的,这交换的对象通常就是我们人文的生存环境。
我们获取生存资源的过程大致如此:
我们通过连接认识更多的人,我们通过沟通洞见发现别人的需求,我们通过刻意练习形成解决别人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表现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解决其问题的最佳选,并因此愿意付出自己的预算购买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价值交换的人文世界里,群体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适应你,而你更应该为了自己生存,为了价值交换而去适应别人。毕竟你赖以生存的生存资源也是通过跟群体价值交换获得的,你适应人文环境的过程就是你习得解决别人问题能力的过程,而最终检验这过程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别人认为你就是解决他们问题的最佳选,并愿意付出预算跟你交换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当你适应了更多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更多人认为你是解决自己刚需问题的最佳选,这个时候就会让你让变的稀缺。
因为更多的认同造成了你的稀缺,别人就会为了自己生存,为了能获得通过你的能力而主动适应你。
没错,因为你的能力变得稀缺,周围的人文环境开始主动适应你了。
因此,造成“不爽”的原因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这适者生存的第一性原理。
学会从不爽中找差距,学会更好的适配群体才能更好的体现自己价值的稀缺。你认为的不爽,最终会阻碍自己适应价值交换环境的能力演进。
最终,就会发现真正造成你不爽的原因只又一个:那就是你在别人眼中还不重要,不稀缺罢了,在没有变得稀缺之前,别人并不会特别在意你的情绪,因为你的不爽并不会影响别人的生存。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