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有了文字记录(《论语》八佾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第14节,孔老夫子讲完了祭,自然要开始讲礼了。很突兀地,孔老夫子来了这么句感叹,这究竟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呢?

周监于二代:监同鉴,有借鉴的意思。周指周朝,二代就自然是夏、商两朝了。周朝借鉴于夏商两朝。借鉴什?当然是"礼"了。

在《论语》为政篇中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殷商之礼源于夏,周又承继了殷商之礼。

那么这个"礼"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呢?应该是通过口口相传了!中国最早有实物考证的文字出现于殷商,为殷商甲骨文。这是一种刻录在甲骨上的文字,多记录占卜的事。

所以礼从夏传承到周,主要靠口口相传。所以孔老夫子说"所损益,可知也",这个通过口口相传的礼必定是有增减(损益)的,是不断地在变化着的。

郁郁乎文哉!关键是这个文字,《论语》里的文大多指成文的礼。文: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文指的就是文字。郁郁乎文哉——到了周朝,非常多的"礼"有了文字记录。

文字发展到了周朝,出现了钟鼎文、石籀文。文字进一步简化,同时记录文字的工具也进一步丰富省力,使得文字可以用来记录更多的内容。而到了春秋战国,更是简牍盛行,文字的使用已流向民间。

口口相传导致了礼的多变,前后不同,地方差异也大。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行为规范的礼,这种多变带了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种仪式、一种行为规范的礼最好是能相对固定,相对统一的。而文字的记录流传,大大减少了礼的变异性和随意性,使礼的规范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可以说只有成文的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所以孔老夫子最后来了句:吾从周!

礼源于夏商,至周而立于文字,得以完善。

那么这个有了文字记录的周礼是不是一成不变,不可更改的呢?是不是与刑法般铁板不动的呢?我们继续往下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