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周四
多一些看见
*孩子放学,到我办公室拿了个东西,就着急扒慌的要下楼。我看看时间,还有几分钟就下班了,于是让他等着我一起回家。
他有些慌张,嘴里说着“不行,不行,我自己先走”,眼睛瞅着办公室的门,就想往外跑。
孩子毕竟是孩子,掩饰的功夫还不到位,这么急着下楼肯定有猫腻。我一把拉住他,露着很“慈母”的笑,“你看你一头汗,来喝口水,我这就下班了”,边说边递给他杯子,然后起身收拾包。
孩子很不情愿的喝了水,看我是要跟着他了,脸红了红,“妈妈,我同学在楼下等我,我们刚才捡了2块钱,买了2根冰糕,我那根他帮我拿着呢”。
“噢?你们又捡了钱,运气这么好。”我戏谑着,心说“你妈我也是从小孩过来的,这样的小把戏还想糊弄我?”
孩子一看我的反应,也扑哧笑了,撒娇的拉着我的胳膊摇了摇,“好了你别生气,我承认,是××用他的零花钱请我们吃的。我也拿零花钱请过他们吃零食。”
“嗯,你是怕我吵你自己拿钱花,吵你买零食,吵你吃冰糕,才这么着的吧。”孩子迎着我的目光,很委屈的点点头。
我拉着他的手一起下楼,孩子的同学看见我们,讪讪的把一根冰糕递给孩子。孩子看看我,“吃吧,谢谢同学请你”。
他们俩啃着冰糕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轻声说,“大人们不让你们在学校门口买零食,一是怕那些三无产品对身体不好,二是怕你们乱花钱。再一个,不是不让你们吃冰糕,只是觉得现在天不太热的时候,怕吃冰糕吃坏肚子。”
我搂搂孩子的肩,“以后吃零食吃冰糕不用遮遮掩掩,妈妈不会再因为这个吵你。吃什么,吃多少,怎么花你的零花钱,这些我相信以你现在的年纪,你自己会把握的。”孩子用力的点点头,露出被允许,被信任的笑容。
*说实话,我的心里有些不好受。不是因为孩子说谎话,而是因为,我看到,我因着自己被教养的模式和经验,在孩子身上投射了很多的担忧恐惧,给了他很多的“应该,不许,这样做不对不好,那样做才行”的规条,让他连吃个冰糕都要小心翼翼的,都要编个理由。
我看到,我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接纳,他不敢在我面前说他的需要,他得在心里评估着哪些是妈妈可能会允许的,喜欢的,哪些是妈妈会生气的。然后,在我面前只展示我喜欢的,至于我不允许的会生气的,不是不做,而是找机会偷偷摸摸的做。
我也看到,孩子大了,想要行使自己的主权和对自己物品,金钱的支配权的念头也开始有意识了。他也想在同学们面前有面子,可以拿着钱请客,可以很拽的买东西买零食。
看见了这些,就对孩子所谓的“说谎问题”没那么恐慌不安了。也审视自己心中的那些担忧和规条对于现在来说还是否合适,我是不是可以做些调整和改变了。
当然,孩子肯定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提点,我们肯定是要有一些需要约束和遵从的规条。只是,作为父母,如何引导和教养孩子,以什么为底线和原则,给到孩子多大的空间,什么样的规条……这是一个需要我一直学习成长,落地践行的功课。
*有一个理念,“孩子的问题本质上都是家长的问题”。虽不能说百分百绝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心态念头中,都有自家父母教养的痕迹。
这个理念,并不是为了攻击父母而存在;也不是为了让父母们愧疚,自责,从而变得不敢提点孩子。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认为“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多一些看见,看看是什么样的原因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看看问题背后有着孩子怎样的需求;看看问题反映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关系,或是家庭间的互动模式是怎样的;看看问题背后我们有着怎样的心态,认知……
*多一些看见,就多一些了解,也就能让我们多一点思考的角度,多一点选择更合适的应对方式的几率。
让我们尝试着,用心,去多一些看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