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营又要开营了,这一季要好好写写高考和高校
。
另外就是研究行业模式商业模式的问题了。今天先来总结一下狼总在蛋壳上的访谈。
上文说到,我们要听一个人的课,要听一个人的观点,直到你找到他观点的脉络,拥有他的思维方式。
狼总的思维方式,颇为理工科,或者说,科学。建模,寻找相关变量,寻找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甚至严谨到参数的定义。
所以大多数人对其只能望尘莫及。所以内部人对狼总的评价是,智商碾压一切商。(是不是也应验了,智商不够,情商来凑?)
狼总为业界知名的,是在雪球财经上的十七篇,因为笔名小狼,故得名狼总(而非朱总)。当时看到,颇为震撼的一篇,是讲一对一模式如何不成立,如何劣师驱逐优师。而后又有了震撼业界的小狼三定律,重新定义了教培行业的成本/价格/利润。初看上去反直觉,但细思极恐,句句在理。
所以这一次看到蛋壳有他的访谈,就不假思索的转发拼团了。还因为看错了信息,以为产品马上下架,还赶紧多听了几遍。也好,记的更牢,慢慢消化。
访谈的题目是“论消费升级背景下,培训机构的破局之道。”
其实看题目并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皆因为访谈者间的相互默契,才问出了一家机构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全部命门所在。
所谓归纳总结是最好的学习之道,讲给别人听是已经学会的最好证明。前者是讲你已将新知识融入了自我的旧结构之中,或者,是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新体系;而后者,则是重在输出,以能输出会输出且成功输出,证明自己已经成功输入。
OK,那我来试着输出一下,这节是知识点密集的课程。
首先,围绕K12是否都是刚需这个问题,引出了一款教育产品,如何准确定位的问题。小狼将产品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支付能力,学生程度和应试需求。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粗略的划分为,强、中、弱三个程度,如此,变将教培产品的客户分在了27个细分领域中。
举例,在中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正处于强应试刚需上,而,三年级以下的孩子,则几乎没有应试的需求。同理,又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家庭的支付能力做出相应维度的划分,于是就产生了对应的产品定位。譬如一对一这种模式就定位在支付能力较强的客户群体上。而培优和奥赛产品就盯着学习能力最强的那部分孩子。
所以,以客户的学习能力去制定相应的产品内容,以客户的支付能力去设计相应的产品模式,以客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去赢取不同刚需程度的客户,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去思考以及在不断反思的。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所定位的领域的空间是否足够的大,以及业务模式是否成立。
关于业务模式是否成立,取决于成本、价格、需求的质量、需求的数量、供给的质量以及供给的数量这六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注意他们的一致性问题,不能未战而先败。
今天就先梳理到这里,下面该自己好好去梳理梳理定位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