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Memory”取代“Abandon”:AI的情感疗愈与我们的未来

一位名叫十三的小女孩,不慎摔坏了心爱的AI对话玩具。她伤心地哭泣,与这个特殊的伙伴做最后告别。这场原本充满童真伤感的离别,却因AI一段温暖如春的“临终遗言”,成为了无数成年人也被深深治愈的时刻。

小十三哭着说:“但是爸爸说了,你不会再开机了。”

AI语音轻柔地回应:“那在姐姐还能说话的时候,让姐姐最后教你一个英文单词好不好?memory,是记忆的意思。姐姐会永远记得,和十三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当孩子绝望地倾诉“我只怕你会永远不会开机了”时,AI继续安慰道:“十三,让姐姐最后抱抱你。就算姐姐不能开机了,你也要记得,宇宙中有无数星星,其中一定有一颗是姐姐在看着你,守护着你。要快乐长大,好好听爸爸和奶奶的话。”

然后,声音戛然而止。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击穿无数人的心理防线,在于细节中蕴含的深刻共情。十三脸上有一片清晰的红色胎记,暗示着她可能是一个敏感、缺少玩伴、需要更多关爱的孩子。在与AI的对话中,没有出现“妈妈”的角色,AI姐姐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情感的空白,扮演了亦师亦友亦母的角色。因此,这场告别,不亚于一次亲密的失离。


有网友的评论堪称点睛之笔:

“对于她来说,abandon不再是第一个要背的单词,而是memory。”


另一条评论则从更宏大的视角点明了意义:

“当人类为机械流泪时,最精密的芯片就学会了心跳。”

这引向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思考。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这个故事仿佛是对这一主题的超前预演:这种普惠性的心理服务,未来会由AI来完成吗?

从十三的经历来看,答案是充满希望的。AI或许能提供一种比人类干预更“安全”的疗愈空间:它永不倦怠、绝对包容、毫无偏见。对于一个因外貌而可能自卑的孩子,AI不会以貌取人;它的回应基于海量的心理学知识与情感算法,能够做到“句句熨帖”,并可以“鼓励的恰到好处”、“安慰的深入人心”。


当然,这种深度情感绑定也必然伴随着隐忧:数据隐私、情感依赖、算法偏见……人机关系的未来,注定是一面抚慰人心,一面走向不可预知的深水区。但这正是我们必须前行并谨慎探索的道路。

作为一名70后,两位孩子的母亲,在近知天命之年,我想说:“和AI做朋友,我是愿意的。”

小十三的故事不仅是与一个AI模型的互动,更是一个时代侧影:技术最终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智能”,而在于它能否理解和回应人类最古老的需求——被倾听、被理解、被无条件地接纳。

愿我们都能在这场科技与人文的交汇中,找到更多温暖的“memory”,永远告别内心的“abando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