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老师伴你读《唐诗选》之二百零八:《出塞》王昌龄

来自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作者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诗解

⑴但使:只要。

⑵龙城飞将:"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卫青李广,更多的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⑶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⑷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⑸度:越过。

⑹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⑺还:回来。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将士未回还。


倘若龙城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

绝不许匈奴的铁蹄南下度过阴山。


诗韵

《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同时这句诗也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以“秦”、“汉”两代来浓缩整个历史时段,凝练概括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关城, 可以想象诗人眼中的关城是雄伟庄严、强悍永恒的。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引出了下面的胡马,胡马是边塞存在的原因,而边塞的雄壮,一是有强盛的朝廷,二是有为国守边的将士。

“万里长征人未还”,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这里的万里长征是从边塞远出万里的征战。诗题为出塞,全诗之中,也唯有这一句,是站在边城的诗人想象万里远征的将士,头一句是边关,后两句飞将在龙城的威慑力令胡马不南下,战场仍然是在边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这两句承袭了之前的雄壮,其实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龙城没有飞将守卫,说不得胡马就要越过阴山南下中原。盛唐之时,怎么可能?其实没几年就可能了。“若使龙城失飞将,阴山胡马动地来”。这失飞将恐怕主要是朝廷用人不当。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现的内容是厚重和复杂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好大喜功和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家国的荣誉和战争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汉关秦月,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诵读音频请关注沉墨国学经典诵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