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徐峥自编自导自演的暑假档电影《逆行人生》上映后引爆争议,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中年人后疫情生活工作的现状,映射出现实中一个个的你我他,触动了无数社会情绪的共鸣。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年龄焦虑、知识焦虑。
朋友,你有没有像我一样的体会——
很认真地读完了一本书,并辅助画思维导图、记笔记,但是过后却什么都想不起来,只是知道读过这本书;
关注了很多公众号,每天刷几十篇文章,认知被刷新了一遍又一遍,但是遇到问题还是没有清晰的解决思路;
今天看到观点A觉得无比正确,明天看到与之相反的观点B又觉得醍醐灌顶,脑子里装了太多道理却没有自己的立场;
我们读了很多书,买了很多课,学了很多东西,但都是在用自己的脑袋重复别人的思考,看似拥有很多知识,却又一无用处。
在学习上迷茫的成年人,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有渴望成长的迫切心愿,却没有摸到高效学习的门道?
那么,我们需要停下来,来思考一下“学习”这件事。
过去的两个月,我反复阅读了——《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参照里面的方法去实践和练习。准确地说,这是一本讲成年人/职场人升级学习方法的书,很适合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读书学习方法。
我为什么看这本书
在前年的一次非正式线上阅读分享中,我听到有人说一年读了120本书时,感到很惊讶;
后来,当公司CEO小助理每月都会搬着十多本领导读过的书来换书时,我已经没有了惊讶,只是佩服。
我想,他们大量快速地读书,一是尝到了读书带来的“甜头”;二是肯定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三是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读书培训或知识付费,也没有刻意学习过阅读方法。之前选书与读书都是靠自己的运气、爱好和未经总结的经验判断。
近几年,读书热兴起,同时各种在线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网络课程、学习类公众号、在线微课、训练营等,当信息越多、越繁杂,便越来越困惑。
就在我对阅读学习这件事有了一些困惑与思考时,便留意到这本书。
从图书馆借来后,我用两个月的时间通读两遍,重点研读数遍,期间并阅读了一些其他的书作为补充和实践。
我除了自己读书、教孩子读书外,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职工书屋的兼职管理员和阅读推广人。我们搞过几次“共读一本书”的活动,不对大家教授或要求什么方法和技巧,纯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后按照规定的阅读期限把书连同读书笔记交上来,组织企业内的权威领导进行评阅:
有的书上空白,偶尔画了几道,笔记抄了几个标题——这应该是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的人;
有的书上逐字逐句划线、圈点,笔记写的是归纳的要点、思维导图——这应该是认真的初级学习者;
有的书上圈点折页很多,笔记是切合本企业本岗位的实际运用和反思——这应该是高级学习者。
当然,最后一种的阅读者评分最高。企业本质上是讲究投入产出的,哪怕领导员工一致认为读书是好事,也要能真正改变行为、衡量产出,带来经济效益。
书应该怎样读?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本书所言,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读法。
成年人以“致用”为目的来阅读的话,非常推荐读一下这本书,学习一下里面讲到的“便签学习法”。
我从这本书学到了什么
在这本书里,作者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读书、拆书方法,并把“从读书中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推广到“从信息(手机阅读)中学习”和“从经验(实际疑难问题)中学习”。
拆书法有两种实践形式:一是供个人学习的便签学习法;二是供组织学习的(由拆书家带领)RIA现场学习,目的就是教给人们“锻炼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
便签学习法的具体操作是:在书中看到某个触动你的内容,就拿出3张便签,分别做3类笔记(I、A1、A2)。
在第一张便签(I)上用自己的话重述这部分的内容,因为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第二张便签(A1)写下自己曾经的相关经验,这个动作就是让书中的知识和我们自己真正建立起联系;
第三张便签(A2),写下自己的目标和行动,这是真正帮我们把知识为自己所用的重要一步。
便签法工具虽然简单易得,但真正用到位并不容易。这里作者又提供了一个有效且有趣的“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就是在自己想往朋友圈、微信群转发文章信息时,刻意地要求自己加上自己的重述、补充自己的相关经验、或者自己的应用或行动,这期间可以让大脑得到高效练习,对应I、A1、A2的思维肌肉也得到了强化训练。
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就放弃转发,因为那说明这篇文章跟你的关系不那么大。
而RIA现场学习的步骤是:R(阅读原书拆页)—— I(拆书家讲解引导)—— A(学习者拆为己用)(包括A1反思经验A2规划应用A3现场演练)
书中还根据实践和反馈,添加了具体的指导、示范,避免陷入误区,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
学习了如何用便签法这个工具来帮助搭建自我知识体系的操作。
——最初,我们接受到一个知识点,然后给它加上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其后,再加上反思和行动,这就是举一反三,为一个信息或知识点构建了3个维度,伸出6根触角,等待与其他信息连接。当有了多个这样加工过的知识点,不同知识点相连,形成一个晶格体系,这就建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另外,书中还对“职场人应该怎样学习?”“如何正确提问?”“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系统化的信息一定比碎片化的更有价值吗?”“看书一定比看手机更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吗?”“成人的选书技巧、成人移动阅读的学习技巧”“如何提高职场力”“如何管理下属”等问题,进行了犀利剖析和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实操指导。
我的反思与应用
其实,“拆为己用”早有先贤为之。
在朱熹谈读书的方法中,有八字要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指出看书要耐心琢磨,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体会。
赵周老师的一套读书实操方法,不仅跟先人的高见遥相呼应,而且贴合了当下职场人的学习诉求。
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正是致用类图书,也可应用“拆书法”进行学习——你可以不必了解大纲,不必探讨什么是知识体系,只选取便签法的操作指南,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进行反思和实践也是可以的。
张瑞敏“日清工作法”就是来自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的拆解应用。
有些人像张瑞敏一样,他们自己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不知不觉就能够内化和应用知识,拥有把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能力,自己读书就能达到和参加培训一样的效果。
有人说,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的七个习惯不过是陈词滥调进行了包装而已。其实,柯维的贡献不在于发明这7个习惯,而是他讲述这些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不同,能帮助学习者把人类的常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他也是伟大的拆书家。
马云曾说,夫妻之间不应该是相互磨合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培训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学习促进者,在自我提升、教育子女、夫妻相处、帮人参谋、管理下属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我的一些实践应用:
1.在读书学习中,我们顺着书的思路进行加工是基本做法,还要进一步超越图书本身去思考。
在阅读中要常常提问,或追问读到的信息,或追问自己过去的理念。然后,思考这些信息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搜索和对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并且追问现象背后的本质,思考和规划怎样用这些新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2.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问一些宝贵问题的时候,如何回应才能帮助他提升学习能力,也需要我们准备一点学习促进者的技巧——这在本书中也有案例指导。
3.下一步我将在图书管理活动中,给阅读者分享运用拆书法,将学习者现场加工出的案例或应用整理成册,将量化的结果呈现给企业。
4.成人的学习重要的是内化和应用。如果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即使看再多书也没有多大意义。
写在最后
信息化时代之前,书籍少,我们都读书,后来报纸杂志兴盛,我们更喜欢读报纸杂志而不愿读厚厚的书籍,现在手机时代,空闲的15分钟我们更愿意看个新鲜信息、刷个视频。
现代职场人生活工作节奏快,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便签学习法”适合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率。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
对于实用类的书,我们可以“功利”地挑出短期、当前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并深入加工联系,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这其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
在现在处处都是标准答案、万能灵药和心灵鸡汤兜售者的成人学习领域,希望大家能通过冷静的思考,从根源解决问题,减少学习的焦虑、压力,增加提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