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8年《安陆府志》记载的朱氏
卷十·秩官表(上),第4页/5页:
朱序,晋宁康年(373-375年),太守,监沔中诸军事。
乾隆18年《桐柏县志》卷之七,人物志,第6页/7页:晋《朱序》传,及其孙南北朝《朱修之》传。
网搜:朱序(?-393年),字次伦,义阳郡平氏县(今河南省桐柏县)人,东晋时期名将,官至豫州刺史。朱序是东晋益州刺史朱焘之的儿子,刘宋荆州刺史朱修之的祖父。
朱 祠(朱伺),晋建武元年(317年),竞陵内史。
本版府志卷十七、良吏列传(下)第1页:沔阳州、晋,《朱伺》传。
网搜:朱伺,字仲文,安陆人。少仕吴,吴平,徙居江夏,为郡将督。平讨张昌、陈敏有功,封侯,领骑督。随陶侃镇压杜弢,加威远将军。累迁广威将军、竟陵内史。
卷十·秩官表(上),第15页/16页:
朱 朴,长庆二年(822年),荆门令。
同治13年《襄阳县志》卷之六、人物志,耆旧,第21页/27页:唐,《朱朴》传。
网搜:朱朴,唐襄州襄阳人。以三史举,由荆门令进京兆府司录参军,改著作郎。昭宗乾宁初擢国子《毛诗》博士。为人木强无他能。以道士许岩士荐,为昭宗召对,即日拜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数月,岩士为韩建所杀,朴罢为秘书监,三贬郴州司户参军。
卷十·秩官表(上),第17页/18页/21页/23页:
朱 昂,宋淳化年(990-994年),知復州。
(1)本版府志卷十七良吏列传(下)第9页:(沔阳州、晋),朱昂,字举之,潭州(衡山)人,以转运使直秘阁出知復州。表求谢事,不许在州多纪述。昂,富文学,有清节。后为工部侍郎。与弟协,皆致政归,特被恩礼,时人以比二疏(疏广、疏受)。
(2)雍正11年《扬州府志》卷之二十,秩官,第18页:朱昂,衡山人,五代(907-960年)永贞县令。卷二十六,名宦,第13页/14页有《朱昂》简传。
(3)乾隆元年《四川通志》卷之七,名宦(下),第1页:朱昂,开宝间(968-976年)知广安军事。仁恕,决讼宽简临民。擒妖贼李仙,蜀民以安。历官至翰林学士。
朱台符,咸平年间(998-1003年)知郢州。
(1)本版府志卷十七(上)良吏列传第9页/10页有《朱台符》传记。
(2)民国10年《湖北通志》一百一十卷,职官四(表),第24页:朱台符,字拱正,眉州眉山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景德元年(1004年)知郢州,见《舆地纪胜》。
(3)民国12年《眉山县志》卷七·选举志第1页:朱台符,淳化(990-994年)进士。
(4)雍正11年《扬州府志》卷之十九,秩官,第20页:朱台符,宋,(淮南)转运副使。朱台符的上一任是绛州人薛奎,朱台符的下一任是鄞县人俞充。
朱 玘,绍兴九年(1139年),右通直郎,任郢州。
郢州令朱玘,籍贯失考!
民国26年出版的(宋)洪迈《夷坚志·乙志》:(1)卷第八56页“万寿宫印”。(2)卷第十九145页-146页“贾成之”。这两个故事中载有(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朱玘”,年代约在1166年前后。是否为郢州令朱玘,有待考证。
同治4年《广西通志》卷二十一,职官表(九),宋(五),第15页/16页,记载宋代转运官员“朱 杞”名字,任职时间约在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后期。内容如下:……兹以宋史列传可考者编次,如有其以运副、运判,排列于广南西路转运使官内,仍统称转运使而无所分别者,附列于左(如下):…… 朱杞……。注:朱杞的前两任“詹仪之、龚涛”的任职时间是淳熙年间(1174-1189年)。
朱 绂,淳熙十六年(1189年),朝奉大夫,任郢(州)。
郢州令朱绂,籍贯失考,以下供参考:
(1)嘉庆23年《邛州直隶州志》卷二十四,文秩,第4页:宋,邛州(今邛崃)通判,朱绂,乾道(1165-1173年)中任(下一任通判由陆游接任)。卷三十三,仕绩,第2页:朱绂,乾道中,以朝奉郎通判临邛。文学、政事俱优。
(2)乾隆元年《四川通志》卷之三十三,选举(上),第80页/92页/94页:朱绂,眉州人,绍兴(1131-1162年)进士。民国12年《眉山县志》卷七·选举志第7页/8页也记载朱绂,是绍兴年间进士。有可能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
(3)雍正10年《江西通志》卷十五、选举、第20页:朱绂,临川人。乾道五年(1169年)郑侨榜进士。有可能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
(4)同治11年《南康县志》卷七,选举,第5页:朱绂,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年)张孝祥榜进士。宣教郎、知县。有可能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
(5)康熙25年《杭州府志》卷二十三,选举(上),第1页/2页/3页:徵辟,宋,郎晔(1187年授迪功郎嵊县主簿,卷三十第45页有其简传,是张九成的学生)……,朱黻(古同“绂”),以上俱为海宁人。朱黻是否为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有待考证。
(6)同治6年《永州府志》卷十二、选举表(上)、进士,第17页:朱绂,东安县人,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不是同一人。
(7)清代巴哈布主编的《湖南通志》卷九十、选举(二)第25页:绍定五年壬辰(1232年)徐元杰榜进士,朱绂,江华人,特科,宾州推官。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不是同一人。
(8)康熙24年《嘉兴县志》卷六、选举志、甲科:朱绂,元祐辛未年(1091年)进士(榜眼),后改名朱谔。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不是同一人。
(9)网搜(1):朱 谔(1068-1107),初名朱绂,字圣与,秀州(今嘉兴、上海吴淞江以南)华亭人。不是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
(10)网搜(2):朱绂(1032-1107年),北宋时期福建仙游人,著名历史人物,也非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令的朱绂。
卷十·秩官表(上),第17页/25页:
朱阳祖,德祐年(1275-1276年),(知)荆门军。
朱阳祖籍贯未载,以下供参考:
(1)乾隆19年《荆门州志》卷十八、宦迹、第15页:朱扬祖,恭宗德祐间(1275-1276年),知荆门,实心爱民,惠政多端,尝教兵民採薇蕨诸蔬,广储山洞,以备荒歉。
(2)乾隆24年《临安县志》卷三、选举、进士,第16页:朱扬祖(康熙《杭州府志》载为朱杨祖),绍定五年壬辰(1232年)徐元杰榜进士。
(3)康熙30年《吴县志》卷之五,进士,第21页:朱扬祖,绍定五年壬辰(1232年)徐元杰榜进士。阁门舍人,换试(宋代的“锁厅换试”?)。
(4)康熙30年《吴县志》卷之五第24页开始,专门设有科举“外籍”栏,以记载吴县人(或祖辈是吴县人)、但户籍已迁往他县,在户籍地中举或中进士的人物。如第25页载:张益,字士谦,江宁县籍,永乐十三年进士。说明张益是吴县人,但户籍在江宁县。万历23年乙未《江宁县志》卷七科贡、卷八人物:张益,永乐十二年举人、永乐十四年(应为13年)进士。
(5)关于朱阳祖(或朱扬祖、朱杨祖)籍贯,《临安县志》和《吴县志》,都记载了他。通过上文所载分析,朱阳祖(或朱扬祖、朱杨祖)祖籍吴县,后迁到时为南宋首都的临安县。
(6)康熙23年《江南通志》卷三十,选举,进士,第1页/81页/82页:宋理宗(1232年)进士,朱扬祖,吴县人。
(7)存疑:朱扬祖绍定五年(1232年)中进士,大多数学子考中进士都是30岁以后,如果德祐年(1275-1276年)任荆门知军,已近80高龄。故此,绍定五年进士朱扬祖,是否为德祐年间荆门知军朱扬祖,还有待考证。
(8)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太常寺主簿朱扬祖,曾被命令到河南祭扫七帝八陵,记载在《宋史·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原文为:“……辛酉,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扬祖、阁门祗候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这位“太常寺主簿朱扬祖”是否为“换试进士朱扬祖”?与荆门知军朱扬祖是否为同一人?还需要有更多的史料来考证。
卷十·秩官表(上),第31页/33页/36页/37页:
朱良玉,学正(官职),教授,嘉靖三十年(1551年)任。
朱良玉,籍贯未载,以下供参考!
道光6年《高要县志》卷二,职官表,第8页/13页/14页:朱良玉,江西吉水人,监生。嘉靖25年(至嘉靖28年)任高要知县。
朱 洛,学正(官职),教授,万历二年(1574年)任。
朱洛,籍贯未载,以下供参考!
(1)同治12年《新淦县志》卷七,选举志,岁贡,第3页:朱洛,嘉靖年间岁贡,训导,中广西魁。
(2)同治12年《新淦县志》卷七,选举志,乡举,第10页:朱洛,隆庆元年丁卯科(1567年)举人,明经(科),任广西训(导),随(后)中广西亚魁,历知县。
(3)同治11年《梧州府志》卷之十三,职官,第10页/12页/13页:朱洛,藤县训导,新淦人,嘉靖间(后期)任。注:朱洛为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最后一位藤县训导。
(4)同治4年《广西通志》卷六十九,选举表(九),明举人(五),第21页/24页:朱洛,隆庆元年丁卯举人。谨案金志,是榜有“朱 洛”,藤县训导,江西人。
注:以上说明(1)朱洛,嘉靖后期的岁贡,到藤县任嘉靖年间的最后一位训导。随后在隆庆元年丁卯(1567年),参加广西乡试中举(亚魁)。(2)但不知朱洛是以广西哪个县的贡生身份,报名参加乡试?(3)同治11年《梧州府志》卷之十六,选举,第5页/第27页:朱洛,藤县人,乾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显然这位藤县乾隆年间的举人朱洛,与嘉靖藤县训导朱洛,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民国24年《陆川县志》卷七,职官表,第9页/第10页:朱洛,藤县举人,乾隆38年至43年任陆川县教谕。
(5)嘉庆24年《茂名县志》卷之九,职官,第1页/2页:明知县,朱洛,建安人。
(6)民国18年《建瓯县志》卷十,选举,第25页/26页/31页:朱洛,明(约嘉靖三十五年前后)乡举,茂名知县,文公(朱熹)十三世孙。
朱光宇,明,通判,奉节人,选贡。
注:万历30年《承天府志》卷八,秩官记载,朱光宇之后的第五位通判,徐元卿,长洲人,万历二十三年任。推测,朱光宇任承天府通判的时间,约在万历三年至万历十年期间。
卷十·秩官表(上),第31页/40页/41页:
明监司,朱化(孚),丹徒人,进士。天启元年(1621年)分巡道。
(1)光绪20年《沔阳州志》卷七,秩官,第37页/41页:荆西道(嘉靖十八年设驻沔阳,康熙三年裁),朱化孚,直隶丹徒人,进士,天启元年任。
(2)嘉庆10年《丹徒县志》卷十四、科目第16页,朱化孚,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三甲五名,云南安宁州军籍官,行人司行人。
(3)康熙版张毓碧主撰《云南府志》卷十,选举志(一),第8页:万历壬辰(1592年)科翁正春榜进士,朱化孚,安宁人,仕至按察使。卷十二,人物(一),第20页载有《朱化孚》简传。
(4)乾隆6年《贵州通志》卷之十七,职官,第29页:各科考试官(自万历庚子科始……),朱化孚,兵部主事,(万历)癸卯(1603年)科正考官。
卷十·秩官表(上),第44页/45页/46页:
朱 矩,正统十年(之后)学正。
(1)光绪34年《凤阳府志》卷七,选举表,第10页/14页/15页:朱 矩,定远人,永乐辛卯(永乐9年、公元1411年)科举人,安陆州学正。
(2)光绪7年《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五十八,选举志(表),第1页/4页/7页:朱矩,定远人,永乐辛卯科举人,安陆学正。
朱 辉,丰城人,举人。正统十年后(至景泰五年)学正。
本版府志卷十七(上)良吏列传第13页有《朱辉》传记。
朱廷相,成都人,进士。成化五年(至十四年)知州。
乾隆元年《四川通志》卷之三十五,选举,第31页/32页:朱廷相,成都府人,景泰年(1450-1457年)举人。
朱 文,监生,吏目,成化十四年(1478年)任。
朱文,籍贯未载,以下供参考!
(1)康熙9年《海丰县志》卷之六,职官,第3页/4页:朱文,弘治间(1488-1505年)海丰县(今山东无棣县)主簿,正九品,江南江宁县监生。
(2)康熙52年《建安县志》卷之四,职官,第15页:朱文,吉安人,主簿,监生,嘉靖间(1521-1567年)任。
卷十二·武秩官表,第1页/2页/3页/4页:
朱朝卿,明承天卫指挥佥事。
朱承禄,明承天卫百户。
朱 英,明承天卫百户。
朱之佐,朱文锦,朱朝聘,明显陵卫百户。
朱 文,凤阳人。明显陵留守司(嘉靖八年设)正留守。
万历30年《承天府志》卷二记载,朱文,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一年在任。
朱 彩,泗州人,明显陵留守司副留守。
万历30年《承天府志》卷二记载,朱彩,嘉靖二十九年至四十一年(1550-1562年)在任。
乾隆53年《泗州志》卷八、选举志,26页/27页:朱彩,万历癸丑(1613年)武甲科(武进士),官至参将。
注:《泗州志》记载的朱彩中武进士时间,是否记载有误?朱彩怎么会在承天府显陵留守司(今钟祥)任职数十年后再去考功名?或此朱彩,非彼朱彩?
卷十二·武秩官表,第7页:
清,千总,朱一元,华亭人。
光绪5年《重修华亭县志》卷十三、人物(二)、选举(下)、第22页:朱一元,顺治乙酉(1645年)科,武举人。
卷十三·制科表(上),第1页/3页/4页:
朱 濂,正统六年(之后)贡士。
卷十三·制科表(上),第19页:
朱良弼,顺治四年(1647年)贡士。
卷十五·武胄表,钟祥县,第1页/3页:
朱斌元,康熙二年(1663年)武举人。
卷二十·文学列传,第6页/7页:
朱 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宋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1074-1138年、宋代著名学者)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1085-1147年)入为参知政事,上诏以当世人才,赵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坚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任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悦),擢为祠部员外,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阁,以震为赞(侍)读,仍赐五品服。迁中书舍人兼翊善,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旋知礼部贡举,会足疾,不果。
震经学深醇,有《汉上易解》,以《易传》为宗,极合邵雍,张载之旨。高宗绍兴间,**计选建宗子育于宫中,首开资善堂,震与范冲二人皆名德老成,岳飞(1103-11142年)因退而喜曰:“社稷得人,中兴之业,其在是乎!”,后宗子正储位,继大统,称为英主,实朱震范冲训导之力也。
人号为汉上先生,与弟朱巽初入太学时,号“二朱”。今三贤祠祀胡文定(即胡安国)、胡致堂(胡寅)并汉上先生也。
以下为白话文:
朱震,字子发,是荆门军这个地方的人,考中了宋代政和年间的进士。他在州县任职时,凭借廉洁而闻名。胡安国一见到他,就非常器重他,把他推荐给了宋高宗。高宗召他担任司勋员外郎,朱震以生病为由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皇上诏令他举荐当世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人当中,朱震学问和知识深厚广博,坚定正直,坚守道义,是读书人的表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务,必定对陛下有益处。”皇上于是就召见朱震。朱震到了之后,皇上拿《易经》《春秋》的要旨来问他,朱震详细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向皇上作答,皇上很高兴,提拔他为祠部员外郎,又升任秘书少监,兼任侍经筵,转任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封国,让朱震担任他的侍读,并且赐给他五品的官服。后来又升任中书舍人兼翊善,转任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又升任翰林学士,不久后被任命主持礼部贡举之事,恰逢他脚生疾病,最终没能成行。
朱震对经学的研究深厚纯正,著有《汉上易解》,以《易传》为宗旨,极力探究邵雍、张载的学说要旨。宋高宗绍兴年间,计划挑选宗室子弟,养育在宫中。开设资善堂,朱震和范冲二人都是有名望、品德高尚且年高有德的人。岳飞因此退朝后高兴地说:“国家得到这样的人才,复兴大业大概就在这里了吧。”后来宗室子弟被确定为储君之位,继承了皇位,被称为英明的君主,实际上是朱震和范冲教导培育的功劳。
人们称朱震为“汉上先生”。朱震和他的弟弟朱巽,当初进入太学时,被称为“二朱”。如今三贤祠祭祀的是胡文定(即胡安国)、胡致堂(胡寅)以及汉上先生(朱震)。
卷二十二·宦业列传,第46页:
荆门州,朱敏,字永昌.永乐壬午(1402年)乡试(举人),后任御史。廉而有守,以累被抄,囊无嬴余,箱惟敝衣。成祖闻之,赐以铺陈、衾被各二套,以宠异之。卒于官,及归葬,复勅沿途有司祭奠,其礼遇如此。
以下为白话文:
朱 敏,荆门州人,字永昌,在永乐壬午乡试中中举,后来担任御史一职。他为官清廉,坚守操守,以至于多次被抄家时,囊中都没有多余的财物,箱子里只有破旧的衣服。明成祖听闻他的事迹后,赏赐给他铺陈、衾被各两套,以示恩宠。朱敏在任上去世,归葬时,成祖又敕令沿途官府为他举行祭奠仪式,可见其礼遇之高。
乾隆60年《钟祥县志》记载的朱氏
卷之七·职官,第9页/10页/11页/14页:
朱台符,(咸平年间、998-1003年)知郢州事。
康熙8年《安陆府志》卷十秩官表(上)第18页:朱台符,咸平年间知郢州。
民国12年《眉山县志》卷七·选举志第1页:朱台符,淳化(990-994年)进士。
乾隆元年《四川通志》卷之九,人物(下),第12页有《朱台符》简传。
朱玘,绍兴九年(1139年)任郢州。
朱绂,淳熙十六年(1189年)任郢州。
朱廷相,成都人,进士,成化五年(1469年)任知州。
卷之七·职官,第15页:
(明)朱 文,任吏目。
(明)朱 矩,任州学正。
光绪34年《凤阳府志》卷七,选举表,第10页/14页/15页:朱 矩,定远人,永乐辛卯(永乐9年、公元1411年)科举人,安陆州学正。
(明)朱 辉,任州学正。
乾隆17年《丰城县志》卷六·选举,第25页/26页: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乡试举人朱辉,字友烈,邑乳人,安陆州学正,师道严,重善于作人,凡七年卒,诸生号泣,共为治丧。
卷之七·职官,第23页:
(明)朱良玉,承天府儒学教授。
朱良玉,籍贯未载,以下供参考!
道光6年《高要县志》卷二,职官表,第8页/13页/14页:朱良玉,江西吉水人,监生。嘉靖25年(至嘉靖28年)任高要知县。
(明)朱洛,举人,承天府儒学教授。
卷之七·职官,第30页/31页:
朱 绣,贵州人,举人,清朝同知。
(1)光绪20年《沔阳州志》卷七,秩官,第37页:朱绣,安陆府同知,贵州广顺人,举人,乾隆三年任。
(2)咸丰2年《贵阳府志》卷十七/表十四,选举,第1页/5页/11页/12页:朱绣,广顺人,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举人,官淮徐道。
(3)民国《临安府志》卷之十一,秩官,第31页/32页:朱绣,贵州人,举人,雍正六年(1728年)任嶍峨县(今峨山)知县,任期不到一年。
(4)同治13年《徐州府志》卷第六(下),第2页/3页:朱绣,贵州人,进士,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淮徐道)分巡河务兵备道。
朱 锦,清朝通判。
朱锦籍贯失考!以下列出清代几位名为朱锦的人物,供参考。
(1)康熙58年《绍兴府志》卷三十,职官志(四),县令,第30页/31页:新昌县令,朱锦,旗下人。注:未载任职时间,约在康熙中后期任。
(2)乾隆元年《四川通志》卷之三十一,职官(中),第75页:仁寿县知县,朱锦,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一年(康熙辛巳年、公元1702年)任。至康熙四十五年止。
(3)康熙23年《江南通志》卷三十一,选举,进士,第1页/129页/130页:朱锦,上海人,徐元文榜(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进士,仕至编修。
(4)光绪9年《沔县志》卷三,科第,第2页/5页:朱锦,雍正十年壬子科举人。
(5)同治11年《梧州府志》卷之十七,选举,第37页:朱锦,苍梧人,康熙辛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科武举人。
(6)道光9年《庆远府志》卷十三,职官志(上),文职,第29页/31页:天河县,典史,朱锦,颖川人(清天河县志载为颖州人),康熙五十五年任。颖州,明隶属凤阳府,军事上设颍川卫,后改称颍州卫。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原州地置阜阳县,隶属颍州府。
(7)同治11年《安远县志》卷六之一,文职,第22页/23页:巡检,朱锦,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年任。
以上,知县朱锦,升任清代安陆府(府治钟祥)通判的可能性大。武举人出身的苍梧人朱锦,按清代官制,改任文官通判的可能性不大。而天河县典史朱锦,安远县巡检朱锦,其官级为九品或“未入流”,很难升至正六品的通判。
卷之七·职官,第31页/32页:
朱学泗,监利人,乾隆己卯(1759年)举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任府儒学教授。
卷之七·职官,第36页/37页:
朱开忠,通山人,岁贡,乾隆六十年(1795年)任儒学教谕。
朱元龙,清苑人,监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任县丞。
朱楷,康熙四年(1665年)任驿丞。
朱之纲,雍正四年(1726年)任驿丞。
卷之八·兵防,第4页/5页/6页:
朱朝卿,明承天卫指挥佥事。
朱承禄,明承天卫百户。
朱英,明承天卫百户。
卷之八·兵防,第6页/7页:
朱之佐,朱文锦,朱朝聘,明显陵卫百户。
朱 文,凤阳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任显陵留守司正留守。
卷之八·封爵,第1页/2页:
朱友珪,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郢王。
朱 栋,高帝第二十四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郢王,永乐六年就藩安陆。
朱瞻垍,仁宗第九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封梁王,宣德四年就藩安陆。
朱祐杬,宪宗第四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兴王,宏治七年就藩安陆,嘉靖初追封兴献帝。
朱厚熙,兴王长子,生于安陆,追封岳王。
卷之八·名臣,第19页/20页:
宋,朱台符,眉山人,十岁能属辞,尝作《黄山楼记》,为人所称。太宗廷试贡士,多擢敏速者,台符以尽晷成一赋,登进士,(咸平年间、998-1003年)知郢州,有治声。
卷之八·名臣,第23页:
明,朱 辉,丰城人,景泰中任安陆州学正,行笃学优,严于师道,七年如一日。卒于官,诸生为之号泣,经纪其丧。
卷之九·制科,第22页:
朱 廉,正德年间贡士。
卷之九·制科,第26页/27页/28页/29页:
清,贡士,朱 贤,朱文焕,朱永贞,朱孔阳。
卷之九·制科,第31页:
清,例职,朱永正,县丞。
卷之九,制科·第34页:
朱斌元,康熙癸卯(1663年)武举。
卷之十一·贤良,第3页/4页:
晋,朱 伺,字仲文,少时为吴牙门将,武勇口讷,不知书,见卿士大夫,揖称名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张昌之作逆,伺倡义讨之,破陈敏,以功封亭侯。随陶侃讨杜弢有功,夏口之战,伺用铁面自卫,以弩射大帅数人杀之。贼箭中其胫,色不变。加广威将军,领竞陵内史。王敦弟(王)廙代(陶)侃为荆州牧,遣伺归杨口,屡为杜曾等所围。杜曾说之降,伺答曰:贼无白首者,今吾年六十余,不能复与卿作贼,吾死当南归,妻子付汝,乃还甑山。
卷之十六·记,第59页/60页/61页/62页:
杨公去思碑记
万历癸卯(1603)年,朱一龙,吏部主事,景陵人
杨公(杨凤翥,字卷阿,四川巴县人,万历二十九年任钟祥知县)为政期年,化维新而民丕变。邑人惟恐公一日去,不得终奉事以利益我桑土。而亡何,公当太夫人忧,邑人仰天而拊号曰:“嗟夫!使公奉内召,人民犹以献皇帝之灵请强留公,而不幸公当大痛,请命于天子,夺公之情而与之民,公方寸乱矣!亦何情及于民耶?”于是公谢邑事,朝闻讣而夕届行,杖躃徒跣,号哭出国门。邑人冕衣裳者,及缝掖跗注之士、暨诸父老、田氓,自南郭属之境外,无虑数千万人,相与壅塞郊关,遮留公。度不可留,乃亦号泣而随公行,素车白马,络绎数十百里不绝。已又聚金就南郭,为特祠祀公,而乃徵记于不佞。
不佞敬问状,则合辞以对曰:公善众大,更僕不易数,其精微又未易测,姑陈其显者。邑故敝,重以山陵,集内外使者,一城内皆令所严事。稍脂韦辄诎辱,见伉直又速尤矣。公贞心直道,济之以和,第无失其所以事之者,而一切取给无后时,亦无失已久之,而诸使者皆服公清真,敬日益隆也。邑当要道,车马舳舻相衔,而悉馆榖于令,令无他人,公自减损服御以充交际,尝苦不足,即不足,客亦谅公清苦,不苛责,而声誉益藉甚。赋以田程也,而民或有无田之赋,豪有力者藉他族以復其家,又食不赋之田。公慨然曰:“敝极矣!”为之清正,得匿赋千馀斛,并去其浮赋,即胥吏无所上下其手,闾左无所容其奸。民输赋,戒司柜者,如额尝发柜百钱,羸一立黜其羸者,还民。岁当审丁,去其所谓枯丁者,而核实丁。民感其诚,无敢隐,即隐,公悉得之,惊以为神,而丁亦增几及千矣!庠序故辖于府,令为子弟视诸生若客耳,而郡诸生咸亲就公若明师,凡以执经来者,辄请正。公无虚日,莫不虚往实归。于是,士民化而从礼乐,习逊让,莫有以讼至。即以讼,公判其牒是非而屈直之,民心皆服。去裹粮而至,粮未及炊而讼已平,然而猾顽武健又未尝不痛笞矣。
辛壬之际,大水,民不得食,公尽缓其征求,急发以赈其穷人,出俸多买粟,实预备仓,曰;“得请而发,民不食矣!仓又不可虚,令自为救民计,故急也。”公悯民困,又无敢奸国赋,酌国兴民两利之。公犹曰:“未也。水以为灾,隄防之不可善。郡故有永镇堤遏水,而无使浸于其邑,水涨辄圯,有司之过也。”倡诸民而筑之,佐以赎粟,遂永为民利焉。他若葺学舍、恤诸生、郡署同官分曹受事、平市价、剔神奸、理民舫(注:乾隆6年县志记载为“理官舫”)、禁民自杀,诸大政不可殚举,则公所以修事而民所以慕公者也。不佞佯为抑之曰:“公亦惟修举常政耳。”则又合词进曰:“不然也。即古圣贤亦惟修举其常者耳。”不佞振冠肃容,作而曰:“常则可久,此天地不可言而化成,帝王无为而就理者夫。令非以刻异惟期安民,至于安民而令之事毕矣。公不能外于民与政,惟以实心敷政,以实政治民,推行不见其跡,变化不以为扰,载其清净,底于宁台,即诗书所称,何以加兹!夫公君百里,未尝私于百姓。而百姓莫不谓公贤也;未尝徇于缙绅学士,而缙绅学士莫不以公为贤也。又上之,未尝从欲以奉诸部使,而诸部使不谋而贤公,其荐剡未尝不首公也。且也,公在邑,人若不知有公;公去,而盈庭呜咽,倾国走哭,送公踰境,攀辕腾颂。或建特祠,或磨石而纪载其所行。若免赤子于怀而不忍离,又若梦寐神明而若或睹者。且为尸祝报享,此岂声音笑貌可袭取哉!公为政,心日夜无不在民者。及闻太夫人丧,皇皇焉如有求而不得,毁容骨立。吏民就公而吊慰者,公若罔知。岂非仁心至性。不以外遇易孺慕耶?公不忘太夫人以成其孝,邑人不忘公以成其忠,上下交相尽,于以徵公之政矣!
不佞邻于邑,又尝觐公清光,故详公之大者。遂因邑人之请而次之,以泐诸石,并以告夫令民者,常道自足为政,乌容刻异为哉!
公讳(杨)凤翥,号卷阿,登万历辛卯(举人),贤书蜀之巴县人。
——乾隆6年《钟祥县志》卷之三·宦蹟第34页:杨凤翥,字卷阿,四川巴县人,万历二十九年尹钟祥(涂云雁万历三十四年接任知县)。真心直道,济以宽和,清苦自持,治邑如家,为政朞年(期年),百废俱举,如清理额赋,审编丁徭,优恤学校,蠲赈灾民,修筑隄防,重葺学宫,均平市价,皆以实心措之实政者。后丁内艰(丁母丧)去,邑中父老子弟壅塞郊关号泣遮留,仍建祠勒石以志不忘。
——同治6年《巴县志》卷之三(上)·人物志·选举·明举人,第22页:杨凤翥,万历辛卯(万历19年、公元1591年)举人,贵筑(今贵阳)知县。
——道光元年《天门县志》卷之十九·选举·12页/13页:朱一龙,字官虞,号虞言,万历戊子科举人;万历壬辰科进士,吏部郎中。卷之二十三·人物宦蹟,第16页:朱一龙,字虞言,万历壬辰进士,授苏州府推官,材敏卓异,有一郡三朱之誉,庚子分考南畿,明年迁吏部,终考功郎中。
卷之十八·五古,第18页:
白 雪 曲
南北朝·朱孝廉
凝云没霄汉,从风飞且散。
联翩下幽谷,徘徊依井干。
既兴楚客谣,亦动周王叹。
所恨轻寒早,不迨阳春旦。
——白雪楼,与阳春台同雅附高曲《阳春》《白雪》而得名,位于钟祥城西绝壁“节节高”上(钟祥城西绝壁),即今钟祥市中医院所在地,是钟祥著名古景点“郢中八景之一”。
——南朝诗人谢眺(464-499年)《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诗》。网搜谢眺相关内容,曾与朱孝廉同赋《白雪》曲。江泌、檀主簿、朱孝廉三位可能均为谢朓在荆州或宣城为官时的僚属或同游。
卷之十九·五律,第23页:
过郢中陆氏丽泽楼
清·朱 轼,大学士,高安人
于役阳春里,因过丽泽楼。
云间欣后起,文赋踵前修。
风扫槖中垢,月御簾外钧。
栢堂奉高节,菽水亦优游。
——同治10年《高安县志》·卷之十,选举志、进士,第18页: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榜进士,朱轼,字若瞻,号可亭,高安县坡山村人(今高安村前镇艮下村),翰林院庶吉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端,入贤良祠。本版县志卷之十四、宦迹,第49页/50页/51页/52页,载有朱轼的传记。
卷之十九·七律,第39页:
同石城公牛潜子秋日汉上
清代· (潜江人)朱载震
澄陂秋柳带明霞,茅屋参差野老家。
江转危矶奔骇浪,村邻小市缀疏花。
河鱼入馔偏堪饱,浊酒能酣不用赊。
赢得山公清兴在,停骖闲数后栖鸦。
朱载震(1642年-1707年),潜江总口铺人,字含晖,又字悔人,号东浦。康熙十九年拔贡,补国子监正黄旗教习,康熙41年知石泉县(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据民国21年《北川县志》职官篇载,朱载震于康熙42年任知县),康熙46年(1707年)知泸州,同年卒于任,有循声。著有《东浦诗抄》《京华集》《章江集》《濯缨集》《沧浪集》《和山堂诗》《和山堂诗选》《剑外集》《陟岵编》;校阅《贞观政要》;康熙《四川通志》的编撰之一,参与编修康熙33年《潜江县志》并作序。
民国26年《钟祥县志》记载的朱氏
卷六·民政,选举,4页/5页:
朱延庚,前清(约光绪年间)第一届县参事。
卷十八,荐绅表,第2页:
朱 廉,约在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年间,贡生。
民国26年《钟祥县志》卷14艺文(上),第22页/23页:“岁贡题名碑”载“朱 廉”,任县丞。
乾隆60年《钟祥县志》卷之七·制科,第22页:朱廉,正统年间贡士。
卷十八,荐绅表,第11页/13页/14页/15页/16页:
清五贡,朱 贤,朱文焕,朱永贞,朱宾三,朱延庚,朱培南,朱孔扬。
卷十八,荐绅表,第22页/23页/24页/25页/26页:
朱斌元,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武举人。
朱炳南,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武举人。
朱丙南,道光二十九年乙酉(1849年)武举人。
朱元春,同治元年壬戌(1862年)武举人。
朱锦标,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武举人。
卷十八,荐绅表,第26页/32/33页:
职衍,县丞,朱永正。
卷二十二·先民传(四),第14页:
朱本善,字性皆,精医术,尤善治痘患,痘者虽濒于危,本善治之则有奇效。
卷二十三·先民传(五),第16页:
(清末民国时期人)朱天安,字静卿。少孤,祖父朱性皆(朱本善),业医,力不能庇,天安与母拾薪为生。年十五,性皆命天安赴丰乐镇学贸,予百钱作川资。行未十里,忽仰天号曰:“逆子,汝得食所,如阿母何?”立返,方谒性皆关白,性皆大怒,驰衣杖之。含泣答曰:“母子捡薪为生,恒致三旬九食,远道学贸,是舍枯而就菀,也敢有他志?独念阿母双目将瞽,行委沟壑,今欲雨全,莫若在家,作负贩以活吾母,且可减大人累,愿安得母财乎?”性皆沉思久之,曰:“恐汝恶劳好逸,饰词欺若翁耳”。对曰:“不敢”。性皆乃予十金,诫曰:“金尽之日,即汝毕命之日”。自是卖贵买贱,家称小康。其后母卒盲之,弥谨,乡人以纯孝称之。
卷二十四·列女传(一),第4页/6页:
清,朱 氏,李华妻,夫亡,二子俱幼,贫寒尤甚,倚女红度日。其再适,姑盲无所依。朱谓姑:“与庙绝,公义也。吾夫若存,当不忍割私恩”。因迎养十七年以终,且别营窀窆,不附李氏墓,议者谓其恩义兼尽。长子李载成,拾遗金二十余两,令求其主还之。后二子相继死,犹以诗书课其冢孙,卒年八十余。
卷二十四·列女传(一),第4页/13页:
清,朱 氏,商人刘某之妻,笄年归刘。未几,以争斗为人杀死,朱讼之官,锐志复仇,家以重贿求息讼,朱怒曰:“我岂可贿者耶?”卒抵仇法。朱无子,一女既嫁而殀。老无依,以十指自给,乡里怜而周之,坚辞不受,卒年七十。拔贡生庾岭春,为之立传。
清,朱 氏,笄年适刘先觉,生子、女各一。夫殁,子复殇。竭力以事舅姑,抚嗣子(刘)钦至立成,女(儿)归文学吴邦彦,钦为国子监生,旋死,女亦继丧。零丁孤苦,年八十二而终。
卷二十四·列女传(一),第4页/17页/18页:
清,朱 氏,年十七,归刘云卓。越九年,而云卓殁,时子(刘)安驿甫周晬。朱矢志抚孤,衣粗食粝,以勤俭益起其家。年七十一卒,守节历四十五年。
清,朱氏,张源妻,数岁父母俱亡,幼稚待年于张,以端慧见爱。于舅姑或问思父母否,对曰:“非不忆父母,舅姑爱我不减父母,如言念父母,人且疑舅姑遇我薄也。”舅姑愈益爱之。朱不恃爱而惰,一切纺织井臼,操勤倍于其姒。年十七,与源成礼。源以家贫,训蒙为业,伯兄淮贸易小市。舅姑年迈,朱请独任孝养,以源修脯所入,身勤纺织,力经营之,甘旨靡缺,而产亦稍增,人称其能。源殀,朱年方二十五,无子,欲请嗣伯氏,伯氏仅一子,乃出其储蓄为伯氏买妾,至再得生子以为之后。无可,伯氏长子殀,朱授嗣子产,命其归宗,俟得孙而后立焉。
卷二十五·列女传(二),第18页/24页:
朱 氏,胡美雨妻,现年(民国26年修钟祥县志时)八十一岁。
朱 氏,何忠文妻;黄氏,(何)铨妻;黄氏,(黄)名喈妻。守节均历数十年,名喈妻黄氏,年八十三,尤以寿著。
卷二十六·列女传(三),第3页/4页/7页/15页:
朱 氏,曾衍元妻,夫亡,抚子娶妇生孙。子又亡,复抚孙成立。守节历五十余年。
朱氏,蒋克敬妻,夫亡,志矢不二。其后复置祭田,创修宗祠,族党称之。年七十四卒。
朱氏,彭杰妻,夫亡,抚嗣子鹤龄成立。尝诏之曰:吾坚贞守节,匪言能罄,尔知吾志。凡遇孤寡,当矜怜之,苦节历三十余年。鹤龄补诸生。
朱氏,彭思伦妻,思伦赤贫,傭工他出,朱于稻田灌水,猝遇强暴,恐污,力拒,被殴毙掷水中,经县令蔡雪其冤申,详给金建坊于墓前。
朱氏、阮氏、杨氏,皆宋姓妇,同时遇贼投水死。又有宋氏者未详所适,亦遇贼投水死,特附宋氏之后。
卷二十六·列女传(三),第17页/18页:
徐氏,朱壎妻,生子朱作铭,未周岁,夫殁。时姑孀且老,因丧子益病家贫,饘粥不继。徐绩絍佐甘旨,事姑称孝,抚孤子成立。备历艰辛,守节三十余年卒。
陈氏,朱志杰妻,夫亡,子朱成烈七岁。以针黹度日,抚孤成立,苦节历四十余年。
萧氏,朱浤妻。夫殁,毁形明志,苦节历三十六年。
萧氏,儒童朱法妻。夫死守节,乾隆四十一年,请旌立坊于其墓前,详艺文碑目。
李氏,朱曰忠妻,生子朱彬,甫周岁,夫殁。矢志抚他,朱彬弱冠复殀,更翼雏孙。荼蓼备尝,守节历五十余年。
陈氏,朱天志妻,夫亡,抚孤子朱心忠,娶妇董氏,旋殀。董携姑守节,姑年八十卒,(董)妇守节历三十七年,亦踰六十而终。
刘氏,朱起桂妻,夫亡,抚二子朱兴茂、朱兴盛成立。年八十一卒。
李氏,朱学礼妻,年二十七,同治元年,遇贼携子投水死。又朱大福妻田氏、及家友子妇田氏,亦遇贼投水死。
周氏,归朱明道,年二十四而寡,遗腹生子朱兴典。事姑抚子,不胜艰难。亲族矜其苦节,多为佽助,度其可受受之,否则婉言以谢。朱兴典既成立,为娶妇常氏,生孙二。而朱兴典殁,时常氏二十八,誓继姑志,姑妇同节。三党皆为引重。周氏年愈八十、常氏亦七十余,皆无疾而终。
王氏,朱安澜妻,年二十六而寡,时子朱志勤甫二岁,王氏励志抚孤,以养以教,俾至于成人。朱志勤有声乡闾间,事亲极孝,又连生五子,以娱堂上之欢。族党咸谓天之所以报节母云。
游氏,朱福田之妻,苦节四十年。某岁,当途题“孟徽远绍”扁额旌之。
王氏,朱正泰妻;陈氏,朱志清妻,均现年(民国26年修钟祥县志时)八十一。李 氏,朱炳文妻,年九十八岁。
陈氏,朱士勤妻;杨氏,朱国治妻;黄氏,朱开甲妻;黄氏,朱有容妻;符氏,(朱)某妻;周氏,朱国珩妻;宋氏,朱先贤妻。皆节妇适朱氏(嫁朱氏家族)。之见于旧志者,事实虽不可考,其守节均历数十年,大半题请旌表,谨汇载于此。
卷二十六·列女传(三),第20页/22页/25页:
朱氏,马士福妻,夫亡家贫,手织自给,苦节历四十三年。
朱氏,魏万年妻,夫亡,姑舅俱存,织蓆为生,恬如也。年九十二卒。
朱氏,监生金汝震妻,夫亡,子金维纲甫弥月。家贫,朱氏竭力经营,孝事孀姑,鞠育孤子,乡里称节孝焉。年七十余卒。
卷二十七·列女传(四),第4页:
朱氏,程述义妻,同治元年遇贼,抱子携女投水死。
卷二十八·附录,第15页:
郡城西北五十里,曰朱家埠(今钟祥市磷矿镇吉庆村朱堡埠),有乔安寺,相传为五代时所创。其地有大树颇作怪,为地方害。忽有西僧至,乃伐其树,为佛因以建寺,怪遂绝。
——万历30年《承天府志》卷二十,杂志,第十九页:郡城西北五十里,曰朱家埠,有乔安寺。相传,为五代(907-979年)时所创,其地有大树颇作怪,为地方害。忽有胡僧至,乃伐其树,为佛,因以建寺,怪遂绝。近有缙绅者,卜地于此,欲废寺为穴,令人牵扯,百方不动,亦从而伐之,更有血淋漓弟。顾也,乃废其寺,仍于青龙山建一寺易之,而以母葬焉。葬之日,大雪异于平日,有冻死者。守葬人夜闻鬼哭之声,云被神所驱逐,不容安寝。故也,朱家埠水原环绕,本寺未几水冲,风水坏散矣。
白话文:郡城(今钟祥市区)西北方向五十里的地方,叫做朱家埠(今钟祥市磷矿镇吉庆村朱堡埠),那里有一座乔安寺。据传说,这座寺庙是在五代(公元907-979年)的时候创建的。那个地方原有一棵大树,很会作怪,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祸害。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位胡地的僧人,于是就砍伐了那棵树,用树来雕刻佛像,因此就建造了这座寺庙,作怪的事情也就没有了。最近有一位做官的人,在这里选择墓地,想要把这座寺庙废掉用来做墓穴,让人去拉扯寺庙里的东西,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挪动,后来就去砍乔安寺的建筑和相关物件,出现了鲜血淋漓的情况。考虑之后,就放弃了在乔安寺建墓穴的想法,又在青龙山建造了一座寺庙来替换它,并且把自己的母亲埋葬在了这里。埋葬的那天,下的大雪和平常不一样,还出现了被冻死人的现象。守墓的人在夜里听到了鬼哭的声音,(鬼)说自己被神灵驱逐,不让安心睡觉。所以啊,朱家埠原本是被水环绕着的,这座寺庙没过多久就被水冲了,风水也被破坏消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