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育就像是农夫,尊重每一种庄稼的自然特性,而不是改变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要以“瓜”的标准来要求“豆”,只需精心耕耘,细心呵护,让每一种庄稼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茁壮成长即可。
案例中15岁的京生在我看来是一个挺可爱的男孩。他坦率,认真,努力,这就够了!孩子留长发,留长指甲,也许就是因为老师所说的“你有艺术家的气质!”
如果这样,可以和孩子谈谈心,问问孩子的理想是什么?最崇拜的是谁?如果孩子真的崇拜某一个艺术家,就鼓励他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那些艺术家不同于大众的装扮,我们不是也接受了吗?只要孩子的内心是阳光的,我们就要尊重他的审美标准。
我也见过这样的孩子,指甲留得特别长,让剪都不剪。我观察这一类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内向,但也是非常自爱的孩子。他们不善言谈,但他们感情细腻,心地善良。所以我们不可以强制地要求他去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先顺其自然,尊重他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当孩子在一种宽松和爱的氛围中被接受,他就会乐观而自信,也许某一天自己也就改变了审美标准。
这个孩子喜欢上“我”的课,其他课堂会瞌睡,这说明孩子喜欢“我”这个老师,喜欢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爱,那么老师的言谈举止就
附:
20200215研讨案例——
15岁的京生有点不一样:胡子长而浓密,刘海快要刺到眼睛了。我说:亲爱的,把头发剪短一点好吗?他把头发甩了一下:不行,我要扎呢。我以为他跟我开玩笑,摸摸他的头:什么时候扎给我看看。
他坐在最后一排,按时完成作业,努力跑操,上课没有小动作。这样的学生是不会招老师的。 在初三开学的千头万绪中,我把他的头发忽略了。两个星期前,我热得站在电扇底下的时候,发现他还穿着两层衣服。就叫着他的名字:亲,你不热吗?他非常认真地点点头说:不热。
我每天批改着他的作业,字迹有些潦草,但按量完成,质量也是中上等。他的日记一天比一天写得好,这倒引起了我的好感。于是我开始夸他。一次小测试,他竟然只错了一分。我把他喊到身边拉他的手,夸他很棒。他害羞的笑着露出了两个小酒窝。我发现他过长头发和明显的胡须掩映下的脸其实挺好看的。又意外发现他的指甲实在是太长了。就提醒他把指甲剪一下。他认真回复:长指甲好看。
昨天,跑完步回来。我发现他的左臂上有三个皮筋。我说:嗨,小伙子,你要这么多皮筋干嘛?送给老师吧。他说:不行,我要皮筋扎头发呢。我跟他已经混熟啦!就动手到他手上摘。他边躲边说:不给你老师,我真的要扎头发,不信我现在扎给你看。我于是停下来,他马上腾出双手,开始扎头发了。我赶紧说:好了好了,老师不要你的皮筋了,你留着在家里扎好吗?过一会儿又补上一句:你有艺术家的气质哟!
我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所以不敢随便采取措施。在《教育如此美好》中,于洁老师曾经讲了一个长头发学生的故事。跟这个学生有些类似。但这个学生的情况似乎更复杂。
补充一点,我没有到这个学生家去家访 ,但我和他妈妈通了两次话。有一次我说他普通话纯正,他开心地说自己出生在北京。
平时只有他和妈妈在家,爸爸在不同地方打工。我感觉到他家庭条件应该不太好。而且他只对我的课感兴趣,其他课会打瞌睡。
长得挺帅气的男孩子,可好多行为像女孩子,比如扎头发,留长指甲。我想让他改变,符合大众审美,又怕伤害他的自尊,无从下手。请大家支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