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说养老-24-32)2023年,中国将有超过2600万人到达退休年龄,为数史上最高。
经历1959-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新中国迎来了一波“婴儿潮”。1962-1973年间,国内新生儿数量激增,尤其是1963年,人口出生率达到历史高点4.34%。根据“全国人口数×出生率”计算,当年总出生人口数约为3000万,为建国至今的峰值。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数据,2020年全国总人口中,出生于1961-1963年的分别为1056万人、1913万人、2604万人,1963年出生的人口数量较1961年多出了147%。
按照目前男性60岁、女性50-55岁退休的制度,这些激增的人口相继来到退休的年纪,使得中国退休人口自2017年起激增,2023年更将达到2609万人的高峰,且由此开始,将连续12年保持在2000万以上,直到2035年。也就是说,“退休潮”将一直持续到1974-1979年出生的一代离开工作岗位。
“婴儿潮”对应的“退休潮”,首先会影响就业。那么,退休人口的大幅增加,会否带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老朱说养老-24-32)
七普数据显示,出生于2000-2002年的“千禧一代”人口数量分别为1456万、1437万、1404万人。以18岁高中毕业计算,“千禧一代”大部分在2018年开始接受高等教育,2022年前后进入职场。显然,每年入职的应届生人数远少于退休人口。由此也可以理解,何以近年“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上日程。目前,有两个省份已经开始试点:在江苏,职工可以通过向用人单位申请和协商等方式延迟退休;在山东,副高职称的技术型工种可以通过申请延迟,但目前只能延1-3年。
“退休潮”下,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即60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20%。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群数量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与六普相比,上涨了5.44%,而15-59岁的青壮年群体数量下降了6.79%。同时,新生儿数量也在下降,中国劳动力人口储备不足的问题已经浮现。尽管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年龄人口在迭代中出现缺口,但值得关注的是,“工程师”红利的出现、智能制造的发展,或将一定程度冲淡这一变化对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