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概念如今几乎与被忽悠划上等号,但其出现之初,共享经济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新时代的最大风口,甚至有些人夸张地提出这几乎可称得上是迈入新世纪后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能采用的唯一策略,无数资本慷慨解囊无数专家发表书籍表达其重要性,很多书籍因此成为畅销书风靡一时,书籍畅销同时也塑造了氛围,教育了消费者,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注意力,种种因素共同促成一场辉煌大戏,虽然大戏落幕剩下一地鸡毛,无数资本泡沫满地废料,共享经济由最初的人人追捧,直到后来泡沫满地,是时代脉络中资本力量的支撑。
共享经济本质
共享经济本质上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由思想衍生出的一种思维模式。共享经济前提是地球资源有限与人们日益增长欲望之间的矛盾,两者无法调和,不改变则未来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虽必须现在开始做出改变,但人们确不容易因为未来的窘迫而对如今的生活做出改变,因此一套新的思维模式即共享思维应景而生,面对物质极大丰盈这一基本点,提出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许多人们对物品的需求仅仅是对其使用权的需求,而目前物质的丰富和技术的进步也能保障满足这些需求并不十分复杂,人们可不必因为必须拥有的焦虑而进行囤积。以电钻为例:如不从事装修相关行业,普通人其实不需在家中常备电钻,只是偶尔需要打孔的时候有的使用即可,并不需要拥有,这即是拥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但现今许多家庭却常备电钻,一方面是需要电钻时并不能及时获得一个使用权,并且在过去电钻这种事物也并不好随时随地进行购买,因此常备电钻虽多花费金钱但却能确保及时调用,也因此购买成为最优选选择。共享的提出正是针对于此,如今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与合理调配,普通人可随时随地享受到电钻或电钻服务,并且即使互联网反应迟钝,立即购买一个也并不是难事,因此预先的准备与囤积便不再必要,这种理念可极大节省资源,避免资源过度浪费。这即是共享的思维模式,以共享思维模式衍生出的共享经济,沿袭其核心思路将某些产品进行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并对单次使用进行收费,通过互联网的高效使得物品足够快的流转以节约成本获得收益。同样以电钻为例,假设一个小区600户,每户备用一个电钻,一个电钻假设100元,则有60000元的沉淀资金。而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统一调配,高效率下小区只有10户同时需要电站,10个电钻共享即能满足整个小区的使用需求,假设每次使用需要支付10元费用,假设600户居民每户一年需要一次电钻,全小区支用使用费6000元,扣除1000元的购置费用,仍有5000元可由互联网公司、共享家庭进行电钻的更新维护和保养或对使用家庭进行收费的降低。10元对于家庭使用者既便宜又不用后续的维护和保养,同时公司也能获得利润存活最终实现公司、共享人家和使用者的共赢,整体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也更少。这种理想相当宏伟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倘能实现落地也确实会给社会带来诸多改变,但实际运行情况却并不相同,共享经济在短暂的辉煌过后快速走向衰落,显示了共享经济的局限。
共享经济的局限
拥有如此辉煌与宏大构想的共享经济,仅仅持续了一小段时间就草草落幕,是时代的发展、资本的推动,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共享经济最被人称道的就是共享思想,但核心的命门与局限也正在与此。共享之所以被称为共享,其核心在于无论何种物品何种模式其本身均是在存量中进行资源调配,并尽力降低增量,如此才称的上是节省资产,才称得上是共享,如同上文所举例子,共享是针对本身属于600户用户中的其中10户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即使不进行共享这10户的资源依然在此并不会有所改变,但通过共享可使其余人所需资源变少,从而实现整体资源需要的减少,而其中互联网公司仅仅起到一个辅助作用,通过调配使效率提高并通过分成保障自身生存,其本身并不掌握任何资源。但实际运行起来情况却并不如此,甚至与共享思想背道而驰,不是由用户进行资源分享,而是通过公司掌握大量资源后进行“分享”。公司掌握资源其首要带来的就是对于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本身就已违背了共享思想所提出在存量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思路,现今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不能称为共享经济,称为租赁经济更合适,即公司先大量采购后进行租赁,并以此收费。由共享向租赁的转变也导致了一系列乱象的诞生。这也是为何共享仅仅是一种思想的原因,在共享的理想化思想中忽略了太多了实际因素,当存量市场存量不足该如何?高峰时段集中供给该如何?如何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诸多问题与种种实际因素导致共享思想不能理想化运行,并且即使将这些情况全部忽略按照最理想情况运行,共享思想下企业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所获利润仅能勉强维持自身生存,无法进行公司的发展与扩张,而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更是任何资本与创业者无法接受的状况,因此当下来看共享思想只能称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化思想,基本不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只是由于共享经济概念被炒成风口,吸引无数人关注,催生一大批企业诞生,刺激了资本的疯狂,种种因素共同促成巨大的泡沫,无数公司依靠共享的概念不断融资壮大,但由于共享思想并不成熟,使得大部分公司都从共享变成租赁,而租赁生意早已被证明撑不起如此庞大市场,并且诸多企业不深入了解租赁架构或是无法在共享上回头,因此泡沫破裂只剩一地鸡毛也就是必然现象。
曾经惨烈厮杀的共享大战如今已烟消云散,当年的霸主摩拜与ofo也已跌下神坛,共享经济概念也由当初的盛极一时,逐渐成为如今的无人问津,即使是在国外火爆一时号称唯一真正的共享经济的LBNB模式也随着市场的扩大向着租赁方向转变,在中国LBNB模式甚至直接变成了民宿制度与原来的模式相去甚远。回首望去,共享经济仅剩下当初根本不被重视甚至不被承认是共享经济而是租赁的共享充电宝,如今共享充电宝依旧活的风生水起,甚至头部企业开始谋求上市,这真是一种讽刺,更为讽刺的是当初并未判断失误,所谓的共享充电宝如今除仅剩共享的名头且实际仍是租赁生意的逻辑与价格。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资本造出一个个风口,也会有无数人疯狂涌入,有些确实是机会但更多是如共享经济一样的概念泡沫,无论哪种,除一些早有准备或是战略与运气齐备的幸运者,其余参与者不但自身损失惨重,并且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共享经济就是最为重要的前车之鉴,在资本疯狂鼓吹各类概念的今天,只有真正搞清楚事物背后的逻辑才能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