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词,站在语言角度来说,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
如果给他加上一个外延或者内涵,你会加什么?“好”是“坏”。
那么什么又是评判好或者坏的标准呢?
因为他今天帮隔壁阿姨换了新玻璃,干了一天的活,所以他是好人。又因为他偷了隔壁本就贫穷的大爷仅存的最后一点积蓄,所以他是坏人。
那这所谓的“好人”和“坏人”简直太容易区分了。
当然,这里我想说明的问题是,不管是一件事还是一个人,他肯定都有其两面性,不会仅仅依靠一个外在表现或者只是偶然的一件事情就可以加以断定,更不可以仅仅只从你对他所谓的一点点了解就可以忽略其本质。
而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就是依靠某个表面现象和一件偶然事件就胡乱的加以断定,只掌握了一点粗浅的的原则和学识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对这个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世界是一盆清水,而这些人就是墨汁,随着墨汁滴入的越来越多,清水也越来越浑浊。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工业巨头安徳谢夫老爷子见到了自己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便问她对这么感兴趣。这个年轻人在文学、艺术、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他暴损了一顿说到:这件事难倒了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偏偏会一个明辨是非?
是的,你可以设想,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会明辨是非,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甚至可以说很多。不只是不明辨其他人其他事,甚至连对他自己都一无所知(这里指的是没有察觉自己是无知的)。
过去,我母亲有个很好的朋友,逛街一起,旅游一起,唱歌一起可以说两人几乎去哪都形影不离。
后来她的这个朋友加入了保险公司,开始推销保险,自此之后每每到我家总是张口闭口不离保险,母亲把她当做好朋友便开始听从了他的建议开始购买他的保险以此鼓励。
然而,她似乎更加乐此不疲,每隔几天就来一次,把各大保险说了一通劝说我母亲进行购买,母亲说自己现在暂时不想购买了,其他地方还等着用钱。
本以为他会有自知之明,不会再来了,结果,才一个星期她又到我家硬要我母亲买下。
母亲这次真心觉得这个朋友已经不是当初的朋友了,就直接告诉他:“我买你的保险是看在朋友的份上帮你拉业绩,你不应该以朋友之名一再要求我买。
她听后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数落了我母亲一顿就负气而去了,自此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了联系。
很多时候,人跟人,能否成为朋友,能否结善缘,往往就是看“无明”的一方。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自知,甚至觉得自己是对的,不能正确的看待自身。
曾经,古希腊雅典娜女神让年轻人想什么是智慧,年轻人想不出,便去问当时古希腊最智慧的学者——苏格拉底。“你为什么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想了想说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吧。
这正符合中国的一句古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我们不能自知的时候就更加没有权利去论别人的是非,不能做智者,做一个明人又何尝不可。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或者一腔浩然正气作出判断,其实这是很愚蠢的行为。
我反对愚蠢,因为这种愚蠢带来的只会是无穷尽的是非不分。只会让本就混沌的世界变得更加浑浊不堪。
或许,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无明人”。
因此,我对自己的要求无非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人和事。
倘若能真的让我如愿,我也便算得上成功。
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就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但在论是非之前请尽可能的让自己多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