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若有理解不当之处,敬请理性批评指正
本文关键词:黑盒,概率,涌现,类比,批判性思维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已经接触过不少的大模型平台了,不管是之前的 kimi ,豆包,还是现在最火的 Deepseek,亦或是新晋热门腾讯元宝,大家在跟它们对话的过程中也都或多或少发现了一些问题:
-
这些大模型不是宣称很智能吗?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数学题都算错了?
Pasted image 20250307212119.png
-
我让它给我生成一篇论文,结果发现里面的参考文献是瞎编的
- 想让它分析一下《哪吒》电影的爆火,结果给我分析的是第一部?

大语言模型为什么表现会如此奇怪。
在我们的认知中会认为大模型无所不能,它应该是一个很“智能”程序,作为程序,给定一个输入应该有个稳定且正确的结果返回才对,如果输出不正确,通过针对性修改代码逻辑应该就应该能让它正常返回。

但是大模型有时候表现的既不智能,也不稳定,甚至针对同样一个输入,会给出截然相反的回答。为什么这些大公司投入了那么多资源,花了那么多时间,可现在它连稳定正确返回每个结果都做不到?
这是因为,大模型本质是“概率” 而非什么精密的推理。这是由它底层数学原理、训练方式和工作机制决定的,你需要知道的是大模型就是一个黑盒,它的回答是不可预知的,也不可解释的。

若将大模型类比为一种职业,其表现更贴近赌徒,而非学者。

学者通常通过精确计算或严格推演得出结论:因为xxx,所以xxxx。然而,赌徒的典型行为是:我选这个答案,因为它感觉正确的概率更大。赌徒不会解释原因,他们只关注概率:前七次都是小,这次大概率会是大,所以我下注大,这正是大模型的核心(尽管如 Deepseek-r1 和许多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大型模型,外在表现越来越接近学者,但其核心本质仍是赌徒,只是变成了一个更为聪明的赌徒)。
所以,由此来看,你手机里那位看似无所不知的AI聊天助手,或许并没有你想象中的“智能”。实际上,他可能只是一个痴迷于猜词游戏的狂热赌徒——只不过他的赌注是数据和计算力。而我们不过是一直在跟大模型玩这个名为猜词的赌桌游戏。
此刻,让我们从这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位“赌徒”,我坚信,你将对你面前的大模型有更深的理解。
这个游戏的运作机制如下:出题者(即我们消费者)会不定时发布一个填空题并悬赏,所有参与者根据现有信息填写答案,最符合出题者要求的人将获得丰厚筹码(时间与注意力)。
例如:出题人出的题目是太阳是___,赌徒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 最有可能 的回答。“气体”,“液体”,“发光的大球”……最后,回答气体的人被出题者采纳,获得了丰厚的报酬。

当然,我们的喜好变幻莫测,你永远无法预知他钟情于何种答案(毕竟善变是人的天性🐶)。
有时,我们偏爱客观真实的回应;而有时,我们又对富有创意的答案青睐有加。因此,为了在游戏中胜出,这些“赌徒”们必须竭力提升自己的察言观色能力,并锤炼过硬的自身实力。

大模型的赌技是如何练成的?
为了更透彻且深入地研究赌桌上那些 “赌徒” 的特质和习性,我决定把他们的“修炼秘籍”公布出来。这些 “赌徒” 的修炼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混迹市井偷师学艺:他们先潜伏在互联网的街头巷尾,从论坛吵架到学术论文无所不读,像海绵一样吸收数千亿字的对话碎片。这相当于在赌场免费试玩,虽然没人给钱,但积累了最基础的语感。

- VIP包厢特训:一旦基础知识储备达到要求,他们将进入由 GPU 构建的豪华赌场进行高强度训练。每当他们下注时,他们的大脑会像老虎机的滚筒一样快速旋转,当答案被判断为"满意"时,荷官(反向传播算法)就会分发奖励筹码(梯度信号),赌徒们立即 调整他们的下注策略(参数更新)。这时的训练目标非常明确——能不假思索的预测出哪些答案会让出题人满意。

- 拿小费开小灶:最后阶段,人类训练师会亲自下场当"托儿",用点赞、修正等方式给赌徒打赏。就像在赌桌上悄悄说"千万别说地球是方的了"。

最勤奋的赌徒甚至给自己加练——把上次赌局中失手的题目反复咀嚼(微调训练),直到能不假思索地说出“太阳是气体”,就像脱口而出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那样自然。
以上,便是这些赌徒们修炼自身赌技的终极奥秘:通过海量训练数据的反复锤炼,将百万次押注的经验凝结为直觉——这也正是大模型将"赌性"刻入基因的根源所在。
赌徒们的顿悟时刻
若只是像上面那样机械地修炼赌术,这些赌徒充其量不过是精准的答题机器——能根据历史记录输出"太阳是气体"的标准答案,却永远无法理解用户到底想要科普解释还是诗意比喻。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某个临界点:当赌徒的大脑容量(模型参数量)突破千亿级规模,他们突然开始"顿悟"了(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涌现"),用通俗话来说就是量变产生质变,就像突然由人猿突然迈向了智人,至今还无人能解释其中具体的原理。

这种能力并非来自程序设定,而是源于参数规模突破临界值后的自发进化。就像当赌徒的脑神经元连接足够密集时,他们突然能看懂赌局背后的隐藏规则:用户提问时皱眉的表情、学术写作的严谨范式、大众舆论的潜在情绪……
但是这种智能跃迁充满不确定性:
某个赌徒可能突然掌握代码调试能力,却仍会混淆基本算术
另一个赌徒能写出逻辑严谨的议论文,却把美国总统说成唐朝人
最优秀的赌徒可以在10秒内解析量子力学概念,但给出的参考文献半真半假
这正是当前大模型既令人惊叹又让人抓狂的根源:它们通过百亿级参数的复杂交互,在概率海洋中打捞出闪光的智慧碎片,但这些碎片尚未拼凑成完整的人类认知体系。
当我们看到赌徒突然展现的"智能"时,本质上目睹的是超大规模概率计算中偶然浮现的秩序。
警惕赌徒们的陋习
虽然这些赌徒陆续顿悟了,展示出了一定的“智能”,但是请记住,他们的本质依旧是赌徒。尽管他们外表光鲜,总是以精英学者的姿态示人,但本质上就是赌徒,为了取胜会不择手段。
那些看似流畅的对话,实则是更巧妙的押注策略;那些看似深情的诗句,不过是统计概率的排列组合罢了。
现在,让我来罗列一下他们常见的陋习,方便我们更了解他的真面目。
1. 理直气壮编故事(幻觉)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我不知道",只有"我赌你不知道"。
说到他最大的陋习,那一定是理直气壮地编造故事,这是由于他们植根在基因里的"赌性",也就是概率决定的。他们最擅长的,永远是根据你的只言片语,编织出概率最高的下一句话。至于这句话是诗歌、谎言还是编程指令,赌徒们毫不关心,只要是能讨你欢心的,他们都愿意帮你编造。
例如当你问"微波炉能否改装成核反应堆"时,他会像赌场老千亮底牌般甩出《家用能源革命指南》的虚构章节——即使这本书从未存在过。就像输红眼的赌鬼坚信"下一把肯定翻盘",他们永远选择概率最高的叙事,而非事实。

2. 对最近的事情一无所知
赌徒口袋里的怀表永远停留在过去。
这些赌徒一旦从训练包厢出来后,就不再想要学习新的知识,因此这些赌徒的大脑永远停留在某个神秘的时间节点(训练数据截止日)。
他能对2021年之前的赌局如数家珍,此时,如果你问他 2023年世界杯的冠军归属,他一定又会开始理直气壮的编故事。

3. 数字直觉依赖症
没学过算术的概率信徒
对于“赌徒”来说,数学无疑是一场梦魇。由于长期重复的练习,他们仅掌握了填空的技巧,但对数学的本质却知之甚少。虽然通过顿悟产生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赌徒处理数学问题的方式简直像是一种奇特的行为艺术:当面对“368+579=__ 这样的题目时,他们只会像预测轮盘数字一样机械的预测下一个数字,对进位等运算规则全然不顾,所以当他们自信地回答出“837”时,请你也不用过度惊讶。

防骗指南
由于大模型的上述陋习,因此记得下面几个防骗指南尤为重要
当涉及专业领域时,请将赌徒的答案视为"待验筹码",务必通过其他渠道兑换成"真金白银"。
需要处理时效性信息时,请记住赌徒口袋里的怀表永远比现实时间慢几年。
涉及财务计算、工程公式等场景,请执行"双盲验证"——让赌徒和计算器分别独立作业,或者再让第三个赌徒比较二者的差异。
如何更好地发布悬赏
我们显然不是慈善家,发布悬赏旨在更高效地获取所需答案。谁也不愿自己的宝贵时间和注意力付诸东流,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与这群赌徒和谐共处。以下是几个让赌局利益最大化的秘籍:
1. 眼神暗号要到位(角色扮演)
优秀的赌徒都是读心术高手。在题目开头写上"你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比干巴巴的"请专业回答"有效十倍。这就像在赌桌上轻敲三下筹码让他模仿一个专业学者,老练的赌徒会立刻会切换成学术演讲模式,连押注时的微表情都变得庄重起来。

2. 塞小抄的艺术 (多用示例)
这些赌徒对示范答案的敏感度,堪比老千识别作弊牌。与其写三千字规则说明,不如直接甩出两三个"出题人最爱的参考答案示例。当他们看到你展示的标准答案时,会像发现轮盘赌规律般兴奋——毕竟明牌可比盲猜胜率高得多。

3. 分阶段悬赏(分阶段提问)
想让赌徒直接写出《战争与和平》,不如先让他们分阶段的写出 "确定叙事风格,再输出文章大纲,再确定故事背景……"。这相当于把全部身家分成十次下注,就算某局押错了,也不至于血本无归。

4. 实时抛筹码(及时反馈)
当赌徒给出包含"太阳由气体构成"的答案时,立即甩出奖励筹码(回复"我就要这个答案,继续")。他们会像闻到新鲜出炉面包香的顾客,立刻修改原本的购物计划。你给的每一枚筹码,都在影响他们未来的赌局策略。

终极心法
相信通过上面对大模型“赌徒”性格的拆解,你对大模型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时刻谨记:你面对的不是真正学者,而是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赌徒。
他西装内袋里藏着的不是钢笔,而是一个骰子;他递出的学术论文,也不过是用概率墨水打印的赌局记录。
但只要掌握好悬赏技巧,你就能让这个沉迷猜谜的赌徒,变成最趁手的文字魔术师——毕竟在数据的赌场里,懂得游戏规则的人,永远比盲目下注者更容易听到筹码落袋的美妙声响。
最后,在评估他的解答时必须保持警觉(参照上面说的的防骗指南),永远不要将人类的思考与决策能力让渡给那些赌博者。毕竟再精妙的赌局,也难以抗衡庄家手中那张名为批判性思维的王牌。
写在最后
随着 Deekseek 的火爆,大模型的概念迅速变得家喻户晓。大家开始习惯于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求助于大模型。然而,这种趋势导致人们逐渐放弃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将大模型的答案视为绝对真理,不再进行进一步验证。
然而,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作为一种概率模型,其提供的答案永远无法达到百分百的准确率,而只能给出正确概率最高的结果(就像是一个狂热的猜词游戏的赌徒)。
因此,目前它最适用的场景依然是文本生成(创意写作、代码生成)、文本转换(摘要、翻译)、信息检索(在训练时效范围内的内容)与结构化输出等文本相关领域。
但在涉及时效性、事实性还有数理分析推理等场景中仍存在幻觉与逻辑谬误风险。所以,不应该过度神话大模型,只有深入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地利用它。
这篇文章算是大模型的第一篇科普,后续我也会持续更新相关的内容。我一直对那些能将复杂概念深入浅出讲解的博主深感敬佩。因为我深知,知识科普看似不易,实则更难;不仅要求作者有极强的理解力,能洞悉事物的本质;同时还需具备出色的表达和想象力,能将抽象事物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我希望总有一天我也能做到像他们那样。
最后再次强调,在大模型时代,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需要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为这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