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4

                                                    读书笔记之《论语》3.4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4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

【注释】

(1)林放:字子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比干27世孙,孔子弟子,鲁国的大夫,官拜太傅,曾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集注】

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鲁人。见世之为礼者,专事繁文,而疑其本之不在是也,故以为问。子曰:“大哉问!

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盖得其本,则礼之全体无不在其中矣。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易,去声。易,治也。孟子曰:“易其田畴。”在丧礼,则节文习熟,而无哀痛惨怛之实者也。戚则一于哀,而文不足耳。礼贵得中,奢易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二者皆未合礼。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质而后有文,则质乃礼之本也。范氏曰:“夫祭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随其末故也。礼奢而备,不若俭而不备之愈也;丧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杨氏曰:“礼始诸饮食,故污尊而抔饮,为之簠、簋、笾、豆、罍、爵之饰,所以文之也,则其本俭而已。丧不可以径情而直行,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则其本戚而已。周衰,世方以文灭质,而林放独能问礼之本,故夫子大之,而告之以此。”

【钱穆】

        林放:鲁人。或曰孔子弟子。

        礼之本:礼之所由起,即礼之本原所在。

        大哉问:孔子喜其问而称叹之。

        礼与其奢也宁俭:礼本于人心之仁,而求所以表达之,始有礼。奢者过于文饰,流为浮华。俭者不及于程节,嫌于质朴。然奢则外有余而内不足,俭则内有余而外不足,同嫌于非礼。外不足,其本尚在。内不足,其本将失。故与其奢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人与人相交相处而有仁有礼。人有死生,人之相交相处,至于死生之际,而人心之仁益见,其礼亦益重。故又特举丧礼一端言之。易字有两解,一平易义。如地有易险,行于平易之地,其心轻放,履险则否。人之居丧,其心宁戚毋易。另一解,治地使平亦日易,故易有治办义。衣衾棺椁一切治办而哀情不足,是亦不足观。故曰宁戚。

        礼有内心,有外物,有文有质。内心为质为本,外物为文为末。

        林放殆鉴于世之为礼者,竞务虚文,灭实质,故问礼之本。然礼贵得中,本末兼尽。若孔子径以何者为礼之本答之,又恐林放执本贱末,其敝将如后世之庄老。故孔子仍举两端以告,与彼宁此,则本之何在自见,而中之可贵亦见。抑且所告者,具体着实,可使林放自加体悟。事若偏指,义实圆通。语虽卑近,意自远到。即此可见圣人之教。

        礼有文有节。如饮食之礼,为之簠簋笾豆垒爵,所以文之也。其本则污尊杯饮,惟俭而已。临丧之礼,为之衰麻哭踊之数,所以节之也。其本则哀痛惨怛,惟戚而已。若惟知有本,不文不节,亦将无礼可言。故孔子虽大林放之问,而不径直以所为本者答之。

[白话试译]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先生说:“你所问,意义大了。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自译】

        林放请教礼的根本,孔丘先生说:“你问的很重要啊!庆礼,与其只追求表面的繁华奢侈,就不如形式虽然俭约但人们却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愉悦。丧礼,与其只追求表面的隆重周全,就不如形式虽然简单但人们却能够寄托内心的悲戚。”

【感悟】

        语言是要放在环境里来理解的,断章取义就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礼,在孔丘先生看来,应当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但更偏重于实质的内容。任何礼仪如果只剩下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倒不如宁可形式简陋些而更注重于实质内容的表达。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人往往只注重礼仪的繁冗形式,而忽略了礼的本质内容。作为鲁国礼法制定和颁行的负责人,林放于是向自己的老师请教什么才是礼的本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夫子才做了本章这样的回答。

【后记】

        披着婚纱却掉着眼泪,穿着丧服却谈笑风生,奢华也好,肃穆也罢,都只不过是一场闹剧。

                                                                                                                  槐榆柳

                                                                                                              2017年1月5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