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街百年往事——曾经管辖四平市区域的梨树城历史事件

既然是四平街百年往事,说到这就得把四平街主管的县级衙门说清楚。也就梨树城的历史脉络。

我们已经知道,五站建站前归其正西十五里的四平街所管辖,是因为四平街是新恩社,而新恩社是奉化县属下九个社之一。在清朝时,把县以下的官僚机构叫社。而奉化县的上司机构是昌图厅。前边说过梨树除了清代以柳条新边划界,属于清朝皇家划定的盛京西流水围场一部分外,其余的四平街火车站以西都是蒙古达尔罕王分藩之地。达尔罕王设公益地局管理关内来此垦荒的种地农民租用的土地。因为来垦荒的人多了,不管是闯进关东来的,还是上关东来的,清朝皇帝发现受益非浅,即解决了关东粮食问题,也为关内受灾人们找到了出路,所以,在嘉庆八年,也就是一八0三年,皇帝下令解禁。这使得关内农民大量向关东涌进。到了道光元年, 即一八二一年召准昌图厅在偏脸城设立,也就是梨树城设立“梨树城分防照磨”。当时,梨树是昌图厅辖地。那时清朝建分防照磨辖地根据管辖范围,下一级的管理机构称之为“社”。梨树分防照磨下辖九社,分别为:奉化社、瑞祥社、新恩社、惠远社、永隆社、太定社、允顺社、恩化社、贞顺社,九个社管理有四百七十二个自然屯。

那么,管四平街驻的新恩社又是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说,能够把照磨署衙门放置偏脸城,那也是有说头的。梨树县在一九六0年编修的县志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八里之偏脸城,因城北半里许有一棵粗大梨树而得名。道光元年, 即一八二一年昌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此,故称梨树城照磨。因城在山顶,与昌图厅往来中隔昭苏太河,需涉水拔山,甚为不便,便在昭苏太河以南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今梨树镇)为梨树城。”

《梨树县志》在“大事记”篇中说:金,天德二十年,(南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因“州非冲途”将韩州治所从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镇)移于九百里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增临津县为附郭。

网上没查到“增临津县为附郭”的临津县是在什么地方建的梨树周围有许多古城遗址,但没有说是临津县。一是年代太久,已经失传,或者是有关资料没看明白。(有看明白的朋友请留言)。

上述《梨树县志》载的资料说明如下:

偏脸城位于现在的梨树镇城北十里许,是一座古城遗址。据有关资料记载:偏脸城地处长白山余脉,昭苏太河的北岸,依山傍水,地势非常险要。偏脸城古城历史悠久。据《梨树县志》载:“唐代总章元年(公元六六八年)这一带属于唐安东护府新城都督府辖地。唐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栗末靺䩓大炸荣建震国,后称渤海国置府设州于扶余故地。(今四平市一面城置扶余府,领扶、仙二州。)此地为渤海扶余府扶州辖地。”

《梨树县志》这段话只是简述,至于为何唐代跟东北的渤海国联系上,并没有说清原因。据网查史料:唐总章元年(六六八)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频繁更换年号,共使用十四个年号,总章是第六个。刚刚更换年号,九月,就派出大将乘高丽内乱,出兵讨伐,费时二年多,终将其平定。

这段历史网查资料有说明,百度百科说得很详细:“668年为中国农历戊辰年(龙年),唐高宗总章元年。该年唐朝在军事、政治及宗教文化领域均有重大事件发生。

唐高宗趁高丽内乱,派李勣、薛仁贵等将领率军东征。经两年征战攻克平壤城,俘高丽王及权臣泉男建,收城池176座、民户69万,设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侍御史贾言忠曾预言此战胜局,并评述诸将才能。战后高宗改元总章,赦免逃亡军士家属,调整行政建制。”

在这其中,乾封二年正月,李绩领军攻克高丽新城,乘胜领兵追击,一连攻克高丽16座城池。二月,壬午,李勣等拔高丽扶余城。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余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必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馀人,遂拔扶馀城。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降。

这里要说明的是,此扶余就是在四平火车站东边的一面城,也就是《梨树县志》所注明的:“(今四平市一面城置扶余府,领扶、仙二州。)此地为渤海扶余府扶州辖地。”

没想到的是薛仁贵竟然到过四平之地,并把此地城池一面城给攻破了。如果没看到《梨树县志》的注解,还以为此扶余是现在的扶余县呢。

再一个疑问就是“九百里奚营”是偏脸城曾经叫过的名称。那么奚营的“奚”是什么?奚,是东北古老的一个部族,相对于肃慎、鲜卑、靺鞨、勿吉、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一样。而奚营,说的就是奚人的军营。“奚”的这个民族貌似很陌生。

网查有关资料:九百奚营是辽朝统治下的机构,是为辽服务的。随着辽的灭亡,辽韩州的奚营必将不复存在。尽管后来1131年建立了西辽政权,但是疆域已不在东北了。因此,金韩州迁址梨树后再称呼九百奚营只能在前面加“旧”字,即“旧九百奚营”。

在九百奚营这一带生产的可能性是相当的大,别的奚族聚居区一个是没有这么大地方,也没有见于记载。后来,对奚族的记载越来越少,只有九百奚营这个明确是奚人聚居地的地名在史书中一代代保存了下来。到了这个时候的奚人,应该说是被汉族和女真族同化了,逐渐消失了踪迹。

《梨树县志》(第1005页)记载:“元代,蒙古贵族对新占领区采取‘悉空其人,以为牧场’的政策,韩州城逐渐荒芜,沦为蒙古贵族的游牧之地。”这说明蒙古族人占领这一带后,偏脸城已经成空城,包括一面城,都已经被开垦成种植的田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