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心里一般会认为大熊猫频临灭绝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无节制地征服大自然,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无处安身;二是大熊猫食谱单一,只吃箭竹,太挑食,属于适应性较差的特化动物。
今天读了沈石溪主编的中外动物小说里,在他的序言里读到另一种说法,让我感触颇深,特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认为,大熊猫频临灭绝除了环境和食谱外,还有另外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动物都有巢穴,尤其是雌性动物在产崽期间都要寻找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当做自己的窝,而大熊猫是典型的流浪者,头脑中没有“家”的概念,追随食物四处游荡,吃到哪里睡到哪里,产崽育幼期的母熊猫也同样如此,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刚刚出生的幼崽来说风险很大,风餐露宿,再加上食肉兽的侵害,幼崽存活的概率很小;
第二,丛林里凡生存能力不是特别强,而幼崽又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精心养育才能独立生活的动物,如狼、豺、狐、獾、鼠和鸟类等,大多实行双亲抚养制,雄性和雌性厮守在一起共同养育后代,而大熊猫生性孤独,雌雄间感情淡漠,只有性没有情,发情期雌雄凑合在一块做一回露水夫妻,完事后各奔东西谁也不认识谁了,清一色的单亲家庭,母熊猫单独挑起抚养幼崽的重担,而母熊猫通常一胎产双崽的概率很大,但过得是没有窝巢的流浪日子,不可能一只胳膊抱一只幼崽走路,又没有配偶替它分担困难,只有在两只幼崽中挑选一只抱走,另一只幼崽就被遗弃荒野了。单身母亲的日子过得好艰难,遭遇危险找不到帮手,头疼脑热得不到照应,稍有不慎,唯一的幼崽便会天折,繁殖后代生命延续的链条就此断裂。
比照我们人类社会,许多人不珍惜温馨的家,把家看做是累赘,是牢笼,是枷锁,是负担,弃家不顾、离家出走、天涯飘零,去过所谓的潇洒生活,面对大熊猫濒临灭绝的事实,难道我们不该有所醒悟吗?
再看看如今社会,婚姻的不完美,造就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独木难支的困窘,欲哭无泪的艰辛,爱的缺失使得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问题多多,他们长大后更容易效仿父母,重蹈覆辙,悲剧重演,我们是不是也该从大熊猫生存路上艰难的步履里,吸取某种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