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嘉奖的是认真和真诚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安徽安庆十里中心学校  汪琼

    聆听最美教师报告会。轮到某地一位最美老师演讲,精致妆容,得体服饰,站得笔直高挺,一颦一笑皆文章。我心想:怕是要坏了?果然一开口,春晚主持的腔调,声音高亢激昂,无需话筒也可直至云霄。30分钟表演下来,她激情愈来愈高涨,我一个字没听进去还身心皆疲。看看周围,玩手机、发呆、小声聊天的多了去。

  没有比较就没有思考。还是这场报告,另一位乡村女教师,不会化妆,衣服看上去是新买的,但不得体,乡音特别重。她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体育老师,如何自学足球,如何组建村小足球队,如何到处化缘带孩子出去比赛,如何安抚孩子比赛中各种情绪,拿到奖次后各种连锁反应等。那30分钟,场下各种小动作全都自动消失,大家极力捕捉、脑补她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那场报告会,她获得的掌声最经久不息。

    申请材料可以修饰、美化,甚至造假,但现场演讲效果,不一定取决于技巧,更关乎确确实实流过生命内河的经历、情怀与思想。打动不了自己的,绝对打动不了别人。每天都被假大空消耗得几近麻木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辨识能力并没有彻底丧失!那些高度形式化的演讲背后究竟追逐什么、掩饰什么、迎合什么,常常引发质疑和思考!

    我不想同情第一位演讲者,也无法同情让耳朵经历一番灼烧的现场聆听者(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分析能力负责),我同情、心疼且舍不得的是——那些不得不经常“聆听”这样华丽而空洞声音的孩子。不知道究竟谁、什么事是始作俑者,这些年,尤其语文课堂,尤其公开课、竞赛课(级别越高越夸张),那种大段大段排比、抒情、渲染、演讲式的话语场景越来越高频,美其名曰诗意语文、激情课堂、审美教育。在一个又一个语文流派横空出世、一个又一个高大上的新理念新名词覆盖之下,聚焦的只是那些一哭一笑、忽快忽慢、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皆有精心准备、皆能精致表演的名师和未来名师们!孩子们呢?遮蔽了,看不见存在了,或习惯性配合表演一下,最后只剩下麦克风余音绕梁。偏偏,专家、评委吃这一套,追慕名师的一线老师也吃这一套,如果公开课没有起承转合,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浪漫诗情,那还是公开课吗?还可以拿大奖吗?还有借鉴或推广的价值和意义吗?曾参加过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成体系的盈利性观摩活动,主办方既要引领风向标,也是要后续效应的,那次主题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邀请了几位台湾老师,她们合作上了一篇关于生物链的说明文。课前老师准备了很多的拓展资料,帮助理清说明对象之间复杂关系的思维导图,以及完成这幅思维导图需要的不同颜色与类别的词卡。整节课,老师只是在开场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学习材料、小组合作注意事项,然后孩子们就是绝对主角,他们读课文、查资料,讨论、商量、动手完成思维导图的拼贴,老师只是不时到各小组看一看,小组成员请教时指点一二句,绝不多话。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好奇得不行,溜到其中一组旁边,全程近距离观察学习过程:学生借助老师专业的学习单,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这些很浅层次的收获,最重要的是不断试错和调整中,对生物链这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从模糊到清晰,思维力因挑战与合作而得到实在的提升。这种课型的精彩外表是看不见的,它激烈的化学反应存在于沉浸其中的学生心灵和头脑中,而点金术无他——课堂退守、课前费尽心力的老师。

    那节课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课,可惜,看惯课堂秀的参会者,好大一部分竟然不顾基本礼仪纷纷离场。呜呼哀哉,你心中的美味佳肴,他人眼里的无味鸡肋,泥潭太深,怎么去仰望星空呢?一节好课,是需要几个“点”的:学生的起点与生长点;课程资源的支撑点和发展点;老师基于前两者的了解而预设的引导点,课堂交流讨论而引发的延伸点等。综合平衡这些“点”,关键在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以及教学智慧,言语,有时真的只是皮毛!

  当然,我们不是生活在聋哑世界,好的言语,是存在的家园。我们需要探究什么样的言语对孩子是路、是彩虹、是天空——

    温和从容是天籁之音。有人说妈妈的心才是孩子的家,同样,课堂上老师用什么样的心境、腔调上课,直接影响教室生态。老师喧嚣、急躁,声音总是高八度的,仔细观察这个班级,很难静下来,孩子之间的矛盾、摩擦也比较多。老师怎么端着、架着,有模有样地装腔作势,孩子会迅速被催熟,少年老成,一派天真地世故。老师温暖平和,连高声说话都嫌闹得慌,有思想有判断,笃定地育人教书,孩子慢慢会长出和光同尘的模样,当然,前提是部分家庭不良影响力要弱于学校正面影响力。

  体谅懂得是灵魂之音。老师很多说教对孩子而言,常常是正确的废话,左耳进右耳出还是客气,常常是关门闭户拒之门外的。看见他,懂得他,语言才能像阳光融化冰雪,叮咚流淌。我们班有个姑娘,拿东拿西,今天欺负这个明天打骂那个,班级仅她一个人就弄得无法安生。找她谈话,对不起,要么死不承认,要么恨恨盯着你,要么哭得惊天动地,害得不知情的老师频频看向我。后来了解、猜测到根源,跟她好好聊了我小时候如何处理父母偏爱这件事,从不低头的她哭了:八年,家人总是区别对待她和弟弟,她心中一直愤愤不平地寻找各种出口。后来,她成了我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智慧流淌在河流之中。学生的语感绝对不是靠老师课堂不接地气的言语熏染出来的,相反,书面的、疏离的言语对耳朵常常是负担,因为孩子理解任何事物,都必须和他的生活经历及思考发生连接,否则都是枉然。经典绘本的语言好吧,但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说:“绘本是妈妈将孩子抱在怀中读的书,绝对不适合当教材。”没有良好关系、情感链接做前提,言语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同样一句话,来自信任之人还是间隙之人,效果常常南辕北辙。言语,包括课堂言语除了情感,还需要自由在高处的智慧。换句话说,老师要尽量少说,尽量给每一个孩子说话的机会,还给孩子发言的权利,在他们的言说中,去辨析他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捕捉他的混沌点、迷茫处、偏狭面,真挚肯定,真切点拨,让每一句话针对的都是他们此刻此在此情此景,引导的是未定未知未来,让生命之流彼此交汇、汹涌、奔腾不息,智慧之水才能浇灌流经的每一寸土地。我们共读《小王子》时,很多孩子不明白点灯人为什么那么忙碌,我也茫然,江林晨淡淡地说:“我们心里的灯,经常被别人或自己吹灭,所以要不断去点亮,不然心里一团漆黑。”这孩子说这番话时,才八岁二年级。后来“点亮你的灯”成为我们班的暗语,流传在孩子之间。

    形式上下足功夫,却对本质视而不见,这其实不只是教师言语、教育界的乱象。我们完全可以正常地、真实地说话、做事,哪怕语句不够完整,哪怕发音不够标准,唯有真挚与智慧,才能经典永流传!这世界最值得嘉奖的是认真和真诚!

  或许,我们都该再听听《窗边小豆豆》里的声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