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并连续霸榜85周
《波士顿环球报》畅销榜第一
比尔·盖茨年度荐书榜第一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第一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作者仅用5年时间,就从废料场走向剑桥,从无知变为学者。
可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场与内心的真实对话,有压抑、困窘、自我怀疑,也有勇气、无畏、坚持不懈。
被定义的人生
他定义了我,没有什么力量比这更强大了。
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山区的塔拉•韦斯特弗,是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哲学硕士。
她十七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在废料场收拾破铜烂铁,在家里制作精油、药剂,接受父母迂腐无知的教化,强忍哥哥突如其来的暴力,这就是塔拉的生活。
在她的认知里,医院是恐怖的,接受政府救济是可耻的、进行家庭以外的教育是可悲的,穿修身的衣服是放荡的... ,淤青、擦伤、脑震荡、腿着火、脑袋开花,身体受到的种种伤害,都是上帝的意志。
一切在她眼里,并没有不妥,她相信自己过的就是正常的生活。
心怀无比虔诚的信仰,背负伤痕累累的身体,心甘情愿“禁锢”在大山里的世界,成为别人的附属物。
在读这本书的前几章时,我惊诧、困惑、同情、恼怒、怨恨。
我始终不明白塔拉为什么不逃离,只是默默承受,自欺欺人,将父亲的一切思想视为信仰,活在被别人定义的人生中。
可后来,当我进入她的角色去成长、回顾,我开始有些明白: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并逐渐长大,她的世界仅限于从小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
她并不知道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在那里,她既不能被拥有,也不能被人随意践踏。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父母在孩子心里播下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它都会生根、发芽,慢慢成长。
在有些家庭里,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沐浴着阳光和雨露;
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独断和暴力,浇灌着黑暗和腐臭的恶水。
孩子的世界很小,无论家人如何暴力以对,对他们而言,家依旧是获得爱和安慰的唯一来源。
教育是自我觉醒的启蒙
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塔拉的哥哥——泰勒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大山,在哥哥的影响下,她知道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文明、自由的世界。
因为好奇心的强烈驱使,她买了教科书开始偷偷自学。
第一次考试,她没有成功。
第二次考试,她收获了一个奇迹——杨百翰大学入学通知书。
她逃离了大山。
大学的生活并不容易。塔拉似乎是一个外星人,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上完厕所要洗手、生病要吃药、可以随意穿着,日常中的每件小事都冲击着她的信仰。不过最终瓦解她世界观的,是在课堂、书本里学习到的知识。
她学习了文化、历史、科学、先哲的思想、积淀千年的文明,接触了不同的人、事、物,她开始怀疑父亲的权威。
原有的世界观在崩塌,新的意识正在觉醒。
塔拉曾说:“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我知道误解被纠正是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
家庭环境会产生影响,但那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定义自己。
短短5年时间,塔拉从不及格生成为全优生,还获得了去剑桥大学交换的机会。继而在那里攻读硕士,又成为哈佛大学访学者,最后获得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教育颠覆、启蒙、铸造了塔拉的思想,指引她开始新世界的探索。
前几天看到一个采访张桂梅的视频,她说:
“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娃,能够影响三代人。”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授人以渔,教会你认识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方法,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并给予下一代更宽广的成长空间。
知识不是生存的必需,但它能雕琢品性,丰满灵魂,让你以更广阔的视角、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自我和解而后重生
尽管我已弃绝了父亲的世界,却从未寻找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勇气。
塔拉逃离了大山的禁锢,但内心的创伤却从不曾减弱。
当她终于有勇气面对家人,揭露哥哥的暴行时,却遭到了背叛,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她崩溃了。
时时刻刻被痛苦、悲伤、无力、怯懦纠缠着。她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所忍受的暴力是否真实,是否自己的逃离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白天独自一人关在房间里不停地刷剧。
夜晚在街上梦游,大喊大叫、一路狂奔。
她甚至想回到爱达荷州的家,忏悔自己的“罪行”。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后来,塔拉去咨询了心理医生,倾诉自己从小到大经历的一切。慢慢放下自己的执着。告别17岁以前的自己,脱离对家人痛苦而舒适的情感依赖,寻回重新生活的勇气。
时隔多年,她回到家乡,拜访外婆一家,意外地收获了新的亲情。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确实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难对付的人,包括父母。但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有时候真正难相处的,是我们自己。自身即地狱。
承认、接纳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幸,以及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给自己多些关怀与温暖。
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将它归还给应承担责任的人。最终会迎来与自己的和解。
放下家庭的影响,无论是谁仍可以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活在一个由自我意志驱动的世界。
结语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出自《圣经旧约全书·诗经篇十一》,它既有逃离也有救赎的意思。
从大山到大学,塔拉实现了逃离。但更重要的是她最终放下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创伤,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得到救赎。
也许逆袭是万里挑一,但它能启示我们: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影响,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教育可以让我们更正确、更辩证地对待这种影响。
生而为人,我们拥有无数的可能性。但只有依靠自己,得到教育,胜算才更大。
已发生的不能抹去,创伤愈合后还是会留下疤痕。可能在某一天你还是会想起过去的种种,但这已不能影响你重塑新生。
毕淑敏曾说:“只要你自己不倒,别人可以把你按倒在地上,却不能阻止你满面灰尘遍体伤痕地站起来。”
愿每一个人都可以展翅高飞,飞往属于自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