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十而得阿罗汉果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这是《论语》名篇之一,自然也是有各式各样的,众说纷云的解读。而且看其讲述的内容,又是前后不靠,犹如天马行空,飞来横篇。

让我们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这篇《论语》名篇,看看是否真的是前后不靠?

不管怎样解读,孔老夫子‘在这里讲的是他老人家自已的心路历程。套用现代用语,是一篇讲述发展心理学的名篇。而说到心理学,在古代能称得上大师的非佛祖莫属。260字的佛经总纲就称为《心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学什么?学文,学礼。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善男信女有志于学佛。

三十而立。孔老夫子曾曰过,不学礼,无以立。三十而知礼守礼,依礼而立。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之后,终于皈依佛门,守清规戒律,持戒而修。

四十不惑。不惑,不迷惑。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金刚经》)。不再为感官的刺激所迷惑,不执着于感官的快乐。

五十而知天命。

有比丘(僧人)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阿含经》)。再进一步,贪、恚、痴薄也基本了断,就到了斯陀含这一阶段。

六十而耳顺。

有比丘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生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阿含经》)。到了五下分结尽,较之前面的基本了断,就应该是彻底脱离、了断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阿含经》)。漏尽,欲望不再成为欲望;解脱,我心不再执着于相,心得降伏;成就阿罗汉道。

终于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的境界。可以安然体会"色声香味触法"带来的快乐,而不生执念不被迷惑;平静看待世事,不再"贪、恚、痴薄"。

再套用一句现代心理学用语:自我实现!(马斯洛)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金刚经》中佛祖老师讲述的佛教修行的四个境界。

什么是德:十五而志于学是德之始,三十而立是德,四十不惑是德,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德。德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学习、修行、实践的过程。

看得懂的《金刚经》之阿罗汉道

看得懂的《金刚经》之看山是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